齊鳳英並不是空手而來,還有兩天是端午節,她給陳家帶來了兩盒粽子。
這是陳秀麗第一次吃到課本上寫的,為了紀念屈原而發明出來的特殊食物。
陳秀麗小心地撥開暗綠色的粽葉,白色的糯米裏夾著一顆碩大的紅棗,散發著一股她從未聞過的清香味道。
入口軟糯香甜,有點像黏大米飯,但比它好吃得多。
弟弟陳立業向來喜歡吃甜食,吃了一個還想吃第二個,嘴裏塞得滿滿登登,他問王萍,“媽,我們吃了粽子,後天過節還吃雞蛋嗎?”
王萍又給他剝了一個粽子,送到他的碗裏。
“吃,初一的雞蛋我都做好記號了。”
和南方過端午,吃粽子,劃龍舟不同,東北部分地區的端午有自己的風俗習慣—不吃粽子,吃蛋。
端午一早,家家戶戶都要煮上幾十個蛋,雞蛋,鴨蛋,鵝蛋,有什麽煮什麽。其中以五月初一下的蛋最好。傳言那天下的蛋吃了可以預防肚子疼,所以初一的蛋都會被打上記號和其他蛋區別開來。
這個記號也打得極具地方特色,用手指在葷油壇子裏抹上一層油,再去灶坑裏蹭上一層煙灰,混合了豬油的煙灰就成了最好的顏料,輕輕抹在蛋皮上,即使煮熟了,也絕不掉色。
吃蛋的時候,也不是像平日裏那樣用桌子磕碎蛋皮,而是要舉行一項特別受孩子歡迎的活動—頂蛋。
孩子們在這一天的早晨,會想盡一切辦法,挑出家裏最硬的那顆蛋,拿到學校,和同學們比拚,誰都希望自己的蛋會是那顆贏到最後的蛋王。
男孩子在忙著找出最硬的那顆蛋,女孩子也有獨屬於這個節日的儀式感—染指甲。
山裏生長著一種根部發紅的芨芨草,采來以後洗幹淨,和明礬一起搗碎成糊狀。在晚上睡覺前,取適量的糊糊放到指甲上,再用一種像豬耳朵一樣肥大,俗稱老母豬哼哼的草葉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