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意識方舟

第3章 來自“銀心”的星空畫卷

黑洞由中心的一個由黎曼曲率張量出發構建的標量多項式在趨向此處發散的奇點和周圍的時空組成,其邊界為隻進不出的單向膜:事件視界。事件視界的範圍之內不可見。依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當一顆垂死恒星崩潰,它將向中心塌縮,從而形成黑洞,吞噬鄰近宇宙區域的所有光線和任何物質,“銀心”屬於現今人類黑洞定義中的克爾黑洞,就像一場海嘯漩渦的中心,將銀河係千億顆恒心牢牢抓住,形成一條又一條的銀河懸臂。

“我們的旅程快要結束了。”

阿海提醒著許文,觀測即將進入最後一個節點,他們的通訊器也不斷傳來各種訊息,李教授提前知悉了麥哈勃失竊,已經上報地球防衛聯盟。

“是的,快要結束了……”

許文的內心湧現出一股悵然,神情複雜的看向阿海。

“麥哈勃”觀測計劃本就是錯誤的,但他仍然拉著阿海義無反顧的來到了阿裏,許文神情默然,讓阿海來與自己一起承擔後果是否太過自私?

“許文,我想你清楚我對這片星空誠摯的熱愛,你的世界是多元的,所以你的宇宙觀富有情趣與靈魂,而我的世界是單一的,但我就是熱愛這份純粹。”

許文望著不停記錄著觀測數據的阿海,他突然想起李教授曾經對宇宙觀不統一性的解讀。看山即是山,抑或著看山不是山……“山”無形無相,也可千變萬化,一千個人的眼裏有一千座不同的“山”,因為“山”取決於我們思維精神的具相化。是誰在看“山”,“山”又在被誰“觀”,這一切都取決於唯一的主體即“我”。

“那宇宙的“山”又是什麽?”

許文眼裏流露出一絲迷茫,李教授在最後的闡述中,講到“看山隻是山”,“山”不再是概念中的山,也不是“我”在宣泄情感中的物理投射,更不是“理性”把握的對象,山隻是山,超越“自我”,超越“有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