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組建以後的第一次技術討論會,話題聚焦深海鑽機的研製技術路線。與會者被鼓勵暢所欲言。
一番表達和爭論之後,意見分為兩派:借鑒國外或者完全自研。這不涉及具體的技術細節,隻說路線。真具體到設計建造環節,哪怕一步不拉地走外國路線,有些部件應用勢必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做相應調整;同樣,自研路線也難免與國外的相關做法有不謀而合之處。
何詠傑是國外派的代表,孟千裏則堅持自研。
何詠傑今天在會上的說法倒跟他前一天在醫院對陳老說的不一樣,大概回去以後研究了租機器做反向工程的不現實之處。他今天提到的國外機器,是前一年從俄羅斯引進的一台深海淺層鑽機。
不過俄羅斯鑽機經過多次海試,均未能成功下鑽,更不用提采樣取芯了。這證明俄羅斯鑽機在技術上並不怎麽成熟。何詠傑的意思是,實驗室在俄羅斯鑽機的基礎上做適當改良,能成功下鑽便算完成任務。
支持何詠傑的人很多,他年紀大,資曆深,實驗室新招的人員裏有不少原本就是他的下屬,還有些是他以前的學生。
不過孟千裏明白,那些人支持何詠傑倒不全是為了人情。與會者都是專業人士,越是專業越能明白自研這條路有多艱辛。
長著一張馬臉的老譚就麵無表情地問了孟千裏一句:“自研?一點基礎都沒有,連鑽機的動力係統設計都要從零開始!另外,傳動係統也是一片空白,隻能做做拖拉機那種最簡單的機械傳動!”
孟千裏原本眉頭緊鎖,這些研究員一人一句,都在訴說自研的難處,他是又讚同又惱火。讚同是因為困難確實是多,惱火的是這幫人一點心氣都沒有,盡是怕苦畏難,一點不考慮自研帶來的好處。
不過一聽老譚的話,他眼裏泛了光,猛地抬起了頭。“問題就跟傳動係統有關,”他說,“俄羅斯那台鑽機用機械傳動方案。這在幾種傳動方案裏本就是比較落後的,這是他們的鑽機工作性能一直不好的主要原因。我們為什麽要學習一種原本就低效的技術方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