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人疑惑的目光中,徐謙侃侃而談道:“這柄扇子扇麵沒什麽稀奇,想必是趙公子後來糊上去的。倒是這扇骨有點意思,扇骨年代應當有個百來年的光景,用的乃是紫竹,看這竹片仍有韌姓,可見後來人保養得不錯。”
徐謙又道:“紫竹者,出南海普陀山,其幹細而色深紫,段之可為管簫,今浙中皆有。而這扇骨做工精細,一看便是福建泉州的工藝,不過紫竹用來製扇的並不多,直到孝皇帝時才開始流行,持有此扇之人卻是出自明初,想來是此人有特別的癖好了。”
眾人聽得連連點頭,那趙尚聽徐謙娓娓動聽的分析,竟也不禁意動,再不敢露出輕蔑之色,正坐危襟地側耳傾聽。
徐謙繼續道:“而這扇骨處有一行小字,寫了這扇子的製作的年月,從此人所用的筆跡來看,主人應當是個常年伏於案牘之人,唯有這樣的人,行書才中規中矩,尤其是那字體過於端正,完全沒有自己的特色,若是我沒有猜錯,此人在當時應當已經是翰林了。”
眾人不禁狐疑,翰林……不過徐謙的分析也不是沒有道理,翰林和其他人不一樣,因為翰林要經常擬定詔書,而詔書的字體要求最為苛刻,絕不是尋常的公文往來的字體比擬,徐謙猜測這是翰林的筆跡,理由絕不是空穴來風,隻有翰林對字跡的要求最高,而一般人在自己的物件上留下自己的筆跡,一般都會帶有自己的行書特點,也唯有翰林因為長年累月的製誥,所以早已抹殺掉了自己的特點,使得文字之中隱隱帶著一股子聖旨的氣味。
徐謙微微一笑:“既然此人極有可能出自蘇杭或是福建,又是翰林學士,想來想去,那時候的庶吉士似乎並不多,唯有寥寥幾人而已。”
那趙尚眼看答案呼之欲出,忍不住問:“那你說此人是誰?你若說中,我便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