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重生之紅星傳奇

第五十七章 雪夜苗嶺道

從劍河到鎮遠,山路都是在苗嶺山脈中穿行,過河越澗,爬頂下坡,其間苦不是現代都市人能夠想象的。

兩個小時後,劉一民和警衛營終於趕上了李清率領的三團、五團。

三團的基礎部隊是七營,是原來湘江邊整編時候的老三營改稱的,底子是紅一、三、五軍團滯留在湘江東岸的幹部戰士。這些幹部戰士都是從中央蘇區一直打到湘江邊的紅軍精銳,什麽惡仗、硬仗沒見過啊?所以湘江整編後能迅速形成戰鬥力。用老紅軍戰士的說法就是在湘江邊已經死過一次了,還怕什麽千難萬險呢?加上曆經西延整訓、占領通道、小水、溪口戰鬥的考驗,部隊的凝聚力、戰鬥意誌、戰術水平都已經上升到了一個新水平。如果說原十八團的六個戰鬥營是這支部隊由團到師、到軍團一直到後來解放戰爭的百萬大軍的骨幹的話,那麽現在警衛師一團的一營、二團的四營、三團的七營,也就是後世俗稱的老一營、老二營、老三營,就是骨幹中的骨幹。這三個營在湘江邊整編時候的每一個戰士,隻要活到新中國成立的,沒有一個不是團以上幹部的。所以,後世軍史談及這三個營,都是與中央紅軍的紅一團、紅四團等骨幹部隊並稱,謂之我軍的種子部隊。

而五團的基礎部隊十三營,是小水戰鬥後組建的五營,也就是後世軍事史上常說的老五營,雖然組建的比老一營、老二營、老三營、老四營晚了一點,但底子是老紅軍連隊,加入的新戰士也是湘軍精銳,訓練有素,經過劉一民嶄新的從軍理念和戰術思想的熏陶,進步很快,在溪口戰鬥中打出了自己的威風。現在雖然改稱十三營,但幹部戰士都習慣稱自己是老五營。

劉一民趕上三團、五團的時候,見到部隊行軍井然有序,尖兵、兩翼、連隊間銜接都安排的很周密,隨時可以投入戰鬥,就感到穿越以來20天的心血沒有白費。在自己的影響和帶領下,這支部隊已經脫胎換骨,早已不是湘江邊被敵人追擊得精疲力盡、彈盡糧絕的樣子了,而是成了張開利口的下山猛虎,隨時準備去戰鬥、去拚殺,去吞噬敵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