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開始,定型的燧發槍開始製造,新槍取消了合機銃的陰陽機,直接用火石撞開火門鋼鐮,同時打火引燃引藥,大大減少了零部件。冬季時兵器工坊和試驗場開始陸續搬遷到文登營,劉民有花高價買了一些靠河的熟田,沿著抱龍河興建了許多水力機械,主要是水力鑽管和水錘,分別用於火槍和甲片打製。
燧發槍仍然沒有解決與刺刀的結合,都要靠熟練工人和運氣,每個千總部增加了兩名鐵匠,用來慢慢改造打磨,第一批三百支燧發槍裝備時,隻有四十支能裝刺刀,陳新將它們全部裝備給單列的火器分遣隊,各千總部就隻能是用燧發槍取代火繩槍,身上仍然帶著一把腰刀。
第一批四門四磅炮也裝備了第一千總部,各部的炮兵都抽調來學習,每門炮配了四匹馬,共四名炮手,彈藥車上裝一個基數十發彈藥,彈藥車後掛火炮,所有的裝填器械都安放在炮車之上,機動之時兩人坐彈藥車,兩人騎馬,與一般明軍大炮不同的,炮身上還可以安裝一塊木質護板,類似於近代的野戰炮,在近距離時可以掩護炮手接敵。
隨著新裝備的到達,各部開始按照試驗隊改進的操典訓練,考核目標也有所改變,火器隊的發射速度要求是原來的三倍,每月的實彈訓練五十發,無彈訓練兩百發,空槍訓練要求上千次,火器隊的隊列變得更加緊密,每個火器旗隊四個小隊,不再按原來一樣排成四排,而是合並為密集的兩排,長度與原來一隊相同,由旗隊長直接指揮齊射。
農兵係統慢慢完善,形成了自己的操典和訓練要求,冬季最冷時,許多新到的流民也被組織起來做基礎訓練,文登營仍然保留著農兵和戰兵的淘汰互換製度,因為待遇差別巨大,農兵都盼著能進入戰兵營,也冒出了一些技藝出色的士兵,給戰兵營造成了壓力,害得許多戰兵連做夢都在練習裝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