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一生極為重視農業,認為無農不穩,無農不富,而且年年都要抽出時間來親自躬耕,還在豐澤園搞了幾塊實驗田培植稻種,並且大力推廣雙季稻的種植麵積,可說是對農業重視到了極點。
一聽胤禎說的都是些農業方麵的著作,注意力馬上就被吸引了過來,他放下手中的筆,饒有興致的說道:“這些可不是雜書,你居然能有自己的想法,看來最近也沒閑著,來,給朕說說有你的想法。”
“是,皇阿瑪,這些想法是兒臣偶爾得之,不妥之處,還請皇阿瑪指正。”胤禎謙虛一番之後便胸有成竹的朗聲說道:“自古以來,就是民以食為天,我朝人口眾多,且每年都在以三、五百萬計的速度增加,而新墾之田地卻極為有限,長此以往,則糧食與人口的矛盾必成為朝廷的一大心病。
再有,土地兼並曆來就是曆朝曆代的一大頑症,我朝目前正是處於中興之期,土地兼並還不是很嚴重,但是三、五十年之後呢?到時候一邊是土地高度集中,一邊是數量龐大的無地農民,一旦遇上天災,後果無法想象。”
聽到這個開頭,康熙的神情已是肅穆起來,全神貫注的傾聽著。
“怎麽解決這個矛盾?土地兼並到後期幾乎是必然現象,曆來也無有效的解決措施,而中原又無法推行‘減丁政策’,唯一的出路便是提高土地的產量。
要提高土地的產量,種子是關鍵,而種子的培育需要大量的農學人才長期不懈的研究,我朝現在最為缺乏的就是農學人才,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我朝的讀書人隻讀孔孟,不辨麥黍,而農民又不識字。
現有的農學著作大都是前人所著,而且都是一家之言,自然也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麵性,兒臣想,能不能仿國子監例,建農學院,專門培養農學人才。”
農學院?康熙眉頭一揚,頗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心下不由暗讚,這想法不錯,不失為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