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不待胤楨去敲打,那些皇族宗親便紛紛譴人上門了,恂貝勒缺乏關係需要大家支持的消息一夜間就在宗貴間傳開了,雖說送去當海軍的都是各府不成器的子弟,但不管怎麽說也是自家的子弟不是,有道是自家兒子自家疼,誰不想跟胤楨拉好關係,讓自家子弟少吃點苦,再說了,遠洋艦隊現在跟他們也算是休戚相關,自然要鼎力相助了。
對於這些主動送上門的善意,胤楨自然是來者不拒,不過他也挺鬱悶的,這些人除了送好處,還順帶推薦人,誰家沒幾戶窮親戚,遠洋艦隊那麽大的攤子,哪裏安插不下幾個人?
胤楨手頭是缺人,可他們舉薦的都是些亂七八糟的,什麽帳房、長隨,書吏、師爺,莊頭,包頭等等,對於帳房他是最歡迎的,薦多少就收多少,莊頭,包頭之類的,他是遠而敬之,象長隨這種二爺,他是堅決拒收,這些二爺可都禍害地方的好手,帶去上海鐵定敗壞他的名聲,又不是去當官,再說手下多的是兵,一應事務都有親衛打點,就是要長隨也要從親衛再提拔,書吏和師爺確實需要,不過這些人舉薦的,天知道有沒有真才實學,但對有些人實在是卻不過情麵,他才收了十幾個書吏和師爺。
即便是這樣,胤楨收人的消息還是一傳十,十傳百,瞬間就傳開了,恂貝勒府大門檻差點都被踏平,一眾親朋好友紛紛尋上門來,一開口都是薦人,弄的胤楨聽到‘薦’字就頭痛不已,不到兩天時間,他也不用康熙催促,自個就迫不及待的離開了京城,對於那群爭當海軍的小爺二世祖,他給康熙上了個折子,建議海軍學院建成之後,再讓他們去上海,以免他們滋擾地方。
自康熙二十六年江海關從連雲港移到上海之後,上海就開始漸漸的興盛起來,從事內貿和海貿的船隻都由吳淞江進泊黃浦港,吳中絲綢、鬆江細布、景德鎮陶瓷及海外百貨等大量聚集上海。到了康熙四十八年,位於海岸線中心的上海港,已經成為南北航運的一大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