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宜軒的心情很有些複雜,他雖然已經無意於科舉,但功名之心卻沒有熄滅,特別是與名士結交之心就更甚。
哪怕俞國振襲殺了水賊,他對俞國振仍然是有些瞧不起的,因為俞國振再厲害也不過是一個白身,哪裏比得上他這個舉人。
但現在,他卻要對俞國振刮目相看,甚至可以說佩服得五體投地。方以智方密之,那是何等的人物,桐城方氏乃是天下文宗,而方以智則是年輕一代中的翹楚,名聲之響亮,比起他這個鄉下的舉人可不知高出多少倍!
自己的那位堂侄,怎麽會結交到這等人物?
俞宜軒也曾經想要去桐城拜訪,他的師友當中,頗有一些曾經在方氏求過學,可是桐城方氏的門卻沒有那麽好進,俞宜軒每每自問,都覺得無論是聲望還是學問,都不夠資格。
但現在,方家年輕一代中最傑出者,卻來到了襄安,來到了他們俞家!
“五叔,這位便是方密之方兄,這位是我族叔宜軒公。”
俞國振與方與智出來之後,介紹兩人相互認識,俞宜軒不敢在方以智麵前擺長輩架子,搶在方以智之前施禮:“學生恩師子川公曾經在文孝公門下求學,密之大名,學生早有耳聞……”
“文孝”是門人給方以智祖父方大鎮的私諡,俞宜軒這樣稱呼,也是為了表明自己與方家早有淵源。他說話很客氣,但帶著一股鄉間讀書人的酸味,不大對方以智的胃口,方以智可是以龍眠狂生自號,而且向來對隻會讀死書的人看不上眼,因此隻是看在俞國振的麵子拱手寒喧。
三人入座之後,俞宜軒年紀最長,又是俞國振長輩,因此方以智禮貌姓質地與他探討了兩句經義,還不等俞宜軒思索著該怎麽樣回答,他便又開始興致勃勃地向俞國振問起自然學科的問題來。
“這些問題……”俞宜軒聽著這二人探討問題,越聽越覺得吃驚,方以智博學之名他早就聽說了,可自己家的侄子,什麽時候竟然懂得這麽多雜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