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的不是長平之戰,而是本朝與關外後金韃虜!
方以智的手緩緩地放了下去,看著俞國振的目光就有些驚疑,俞國振的話裏,幾乎將長平之戰趙國失利的大半原因放在了趙王身上,如果他是借古諷今,那就太有點無視君父了。
但方以智沒有辦法反駁,自東虜起事以來,官軍屢戰屢敗,原因豈隻是邊官將領無能!
這一夜,方以智幾乎是半宿未眠,他深受東林影響,“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東林遺訓他是牢記在心的,他又是有見識的,與友交往時多次談論時局,認為大明到了疾風板蕩的危機之時,眼見著就有大難,他也有誌於匡難扶危。
不過,此時流賊高迎祥尚不成事,李自成張獻忠也不過一般的匪首,洪承疇的鬆山之敗、孫傳庭的潼關之敗尚未發生,否則的話,方以智就知道,俞國振這話語所指更深了。
第二天早上,方以智是打定主意今天要告辭的,不過在臨別之前,他還想聽一聽俞國振對於遼東時局的看法。
“說到關外,小弟聽說一件奇事,在關外夏季,白天時間要比我們南方要長,密之兄可知道這其中的原理?”
俞國振不願意現在就將自己對時局的看法全部說出來,他了解這個時代的儒生,話不投機可能當場翻臉,方以智同樣如此。
“確實有此事,我也曾聽說過。”既然俞國振不願意說,方以智也就沒追問。
兩人從北方的長晝現象談到了極晝極夜,又談到了南北回歸線,接下來便是經緯度。原本方以智是想上午再盤桓一陣就告辭的,結果討論起地理學,特別是聽俞國振講談泰西諸國曆史與哲人,讓他如癡如醉,不知不覺中,在俞國振這裏又留了一整天。
到了夜幕將降之時,方以智這才驚覺,笑指俞國振道:“國振賢弟,你好不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