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的事情確定完成之後,劉宏就琢磨開了,既然已經動了大手術了,我幹脆直接把爵位製度,也一起改了算了,省的以後還得麻煩。
想到這裏,劉宏直接開口了,說道:“諸位愛卿,既然我們確定了士,幹脆將爵位,也從新設定一下吧。”
“陛下的意思,我們直接放棄以前的爵位製度,從新再確定一些新的爵位?”
“是啊,朕就是這個意思。”
漢朝的爵位製度,是沿用的秦朝的二十等爵。分別是一級的公士,二級的上造,三級的簪嫋,四級的不更,五級的大夫,六級的官大夫,七級的公大夫,八級的公乘,九級的五大夫,十級的左庶長,十一級的右庶長,十二級的左更,十三級的中更,十四級的右更,十五級的少上造,十六級的大上造,十七級的駟車庶長,十八級的大庶長,十九級的關內侯,二十級的徹侯。而後來為了避武帝的名諱,將徹侯改為列侯了。
嚴格的說起來,這個封爵製度要是能夠嚴格的執行,也算是個不錯的製度。畢竟它從低到高,分得已經很詳細了。不過可惜的是,由於製度執行不力,現在的爵位製度,已經幾乎就算是名存實亡。尤其是低級的爵位,有和沒有幾乎已經沒有區別了。
所以劉宏覺得,要想重新樹立起爵位的功能,就隻能重打鑼鼓另開張了。
經過眾人一番考慮,劉宏將爵位也分成了九品,由高到低分別為,公、侯、伯、子、男、勳爵、準爵、勳民和功民。由於公爵和三公名稱有點重合,兩樣肯定不能並存。所以眾人確定了,新爵位實行的那一天,就是官製改革的那一天。
能夠獲得爵位,肯定是有功之人。因為這爵位,本身就算是朝廷的一種酬謝。所以擁有爵位者的特權,肯定要比剛才鼓搗出來的士的特權要重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