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陵竇氏,曾盛極一時。
漢末大將軍竇憲,指揮漢軍將匈奴打得潰不成軍。這也是竇家滿門引以為傲的事情。
自竇武事敗,竇家流落塞北,轉眼三百餘年。
也許,在竇威的身體中流淌著胡人的血液,但是在他骨子裏,依舊是昔曰大敗匈奴人的竇家子孫。
鄭言慶的一番話,激起了竇威胸中的火焰。
他決意幫助鄭言慶,也許是徇私枉法,但從竇威的心底,卻認同言慶的話語。海外蠻夷也敢在洛陽縱馬?我堂堂大漢……不,是大隋子民殺一個隨從就要償命?
簡直是荒天下之大謬!
與後世的達官貴族不一樣,隋朝的世族子弟,有著超乎尋常的驕傲。他們經曆過血與火的考驗,並且從一場場磨難中走出來,更堅信鐵與血的力量。竇威這種人,絕不會滿口的仁義道德。也許,在竇威的心中,更願意用刀劍去教化異族。
竇威是司隸台下的洛陽別駕,主張河洛地區的刑案。
所以他從洛陽縣衙抽調什麽公文,並非一件難事。隻需派一人過去,洛陽縣令自會將訴狀交出來。竇威接過那公文一看,眉頭頓時扭在了一起,同時冷笑連連。
果然是大國氣象啊!
為了一個小小的蠻夷隨從,居然引經據典嗎?
他把那訴狀交給鄭言慶,“謁者台那些家夥果如言慶你所說的那樣,要誅殺雄大海。”
通篇盡是誅心文字,似乎恨不得把雄大海千刀萬剮,才能向那些海外蠻夷們證明,我大隋朝是何等的強盛,何等的律法森嚴,何等的高高在上。既然是國際糾紛,你們不站在本國國民的立場上去說話,卻一個個爭先恐後,為蠻夷說話嗎?
那些蠻夷,是不會心存感激的!
鄭言慶看完之後,陷入了沉思當中。
從這篇訴狀上來看,雄大海斷無可能幸免。難不成,要去收買洛陽縣令?更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