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王七年三月,正值初春,細雨潤葉,草木滋發。這幾日,丹陽城裏格外熱鬧,街道上滿是做生意的商客,服飾千奇百怪,有賣奴隸的、有賣牛的、有賣銅器的、有賣布的、有賣茶葉的、有賣酒的、有賣鹿皮、有賣魚的,一頭壯牛可以換三個夔龍女奴,七張鹿皮能換一口銅尊,三張熊皮可以換九隻羊羔。家家戶戶的大門上都掛著一束用麻線紮著的稻草,稻草已經枯幹了,穗朝左上,根在右下,大戶人家的大門上,則是用絲線吊著絲袋,絲袋內裝著稻米,絲袋上畫著幾個碩大的稻穗。
老百姓們都從家裏出來了,男女老少都穿著漂亮的衣服,捧著陶盆、陶碗、陶盤,裏麵放的是稻穀、果實,有身份的人則捧著銅簋(gui)、銅簠(fu)、銅盤,裏麵放的是煮熟的肉。眾人都在向城東一座建造精致的建築走,那建築上掛著一塊木牌,寫著“華陽廟”三個篆書大字,廟前有一口雙耳大圓鼎。老百姓們先走到廟門前,把自己所帶來的貢品交給廟公,廟公將貢品擺進廟裏,然後將一株香草交給百姓們,百姓們將香草投進銅鼎裏焚燒,然後跪在地上,拜三拜,禱祝一番。
這丹陽城,與其說是一個城,不如說是一個集市,方圓不足五裏,街道三四條,百姓們在此聚集,進行商品交易,因為人口聚集,所以有許多人來經商,街麵上就多了些旅店。在城北,有一家大客店,招牌上寫的是“芝蘭居”,客店門前搭了一座草棚,棚裏裏擺放一些茶桌,提供一些茶水和酒飯。芝蘭居的南側靠窗的位置坐著兩個人,一個年輕的,有二十歲上下,眉清目秀,一個年長的,有三四十歲,蓄著大胡子。從相貌打扮、舉止言談上看,二人不像本地人,亦不像是官吏和商人,正在飲茶交談。
“仲華,我們離開鎬京有多長時間了?”年輕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