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荊雨原,幼年天資聰穎,遠超常人。十二歲,在經史詩賦以及引跋、記傳、四六和古作等方麵,非常精通,有大家風範。教授過他的師長都說這個孩子成年以後必定成大器。誰知道赴京趕考,所著文章不合主考官的心意,竟然不中。鬱鬱地啟程回家,身邊有一個書童和一個老仆陪伴著。
這天夜裏借宿在一間野寺,忽然聽到廂房的院子裏有人在竊竊私語。當時已經是夜深,一輪皎月如同銀亮的燈,把光華瀉在天地之間。荊雨原覺得詫異,忘記了老仆人關於野外多有狐鬼的叮囑,披衣起身,悄悄把窗子撐開一線,窺見木棉樹下有一群盛裝絕麗的少女正在聚會。被圍在中心的一個女子,穿著絳脂色的羅裙,梳著時下最風行的“飛霞髻”,眉目有如牡丹芙蓉花一般美豔,同伴都叫她“寧珠”。
寧珠正在用四十九枝蓍草為同伴占測命運,每次結果出來,都惹得一眾少女哄然而笑,嘰嘰喳喳此起彼伏的聲音非常悅耳動聽,荊雨原被她們的歡樂所感染,也不禁從嘴角逸出一絲笑容。
沒過多久,有人問寧珠說:“為什麽不卜算一下桃金剛的下落呢?”有人悄悄拉一拉問話少女的衣袖,阻止她的提議。寧珠卻若無其事地說:“沒關係,就推算一下好了。”說著就打了一卦,過了半晌,這才籲一口氣,笑著說:“我和你們一樣,都以為桃金剛厭倦了我對他的情意,所以躲得不見蹤跡。這種猜測隻是誤會,他竟然是應劫投生去了。”
眾少女很唏噓地說:“你們本來就是一對天造地設無比般配的情侶,突然形單影隻,怎能不讓人起疑心呢。原來桃金剛投胎做人去了,這真是萬萬想不到的事情!但是這種命運雖然不受控製,卻事先不和你說清楚,這也應該算是薄幸的一種吧!”
寧珠明眸流轉,大笑著說:“世間遭遇男人薄幸的女子,從來就像天上的星辰一樣繁雜難辨,又何止我一個呢,這也不算什麽了不得的事情。不過,我總歸還要去看他一眼,才算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