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火星紀事

-序言-

科幻舞榭,熒惑永耀

劉維佳

自古以來,太陽係中最受人類關注的星體,除了老家地球,太陽和月亮一直最為搶眼,人類的宗教、哲思、文藝、科研,很多都圍繞著這兩大星體展開。這是非常自然的,古典時代,星體受不受關注,與它的亮度關係很大,太陽和月亮顯然最受關注,無數詩詞歌賦、神話傳說,都與它們有關。

而在太陽係八大行星中,金、木、水、火、土五顆行星是人類在地球上肉眼可見的,其中金星由於亮度最高,在古代最受關注,所謂“東有啟明、西有長庚”,“太白金星”在我國本土宗教和傳說中人氣極旺,連詩仙李白的誕生都與它有關而取字“太白”。相比之下,火星顯得沒金星那麽風光,但也不是等閑之輩。由於從地球上看去火星熒熒似火,其亮度變幻無常,行蹤捉摸不定,令人迷惑,我們古代的老祖宗稱之為“熒惑”。在封建時代,“熒惑守心”現象,是古代帝王最為畏懼的天象。帝王駕崩或亡國巨禍降臨時出現“熒惑守心”天象,史冊上有記載的不下十次,諸如“烽火戲諸侯”的褒姒誕生時、秦始皇駕崩時、漢成帝駕崩前、後秦帝國滅亡之前,都出現過“熒惑守心”天象。雖說這顯然隻是巧合,但也足見火星在古人心中的分量。無獨有偶,火星不僅在東方與動**和戰爭關係緊密,在西方幹脆被視為戰爭之神瑪爾斯的化身,可以說,火星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都被認為是戰爭、動亂的代表。

歐洲文藝複興運動開始後,人類對於火星的興趣更大了,哥白尼、開普勒和伽利略等人都對火星不斷進行研究,伽利略還製作了人類第一架用於觀察火星的望遠鏡。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天文認知能力日益增強,天文觀測器材也日新月異,因而火星在近代社會的關注度越來越高。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