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細胞分裂到幾十個的時候,“零號”這個代號顯然就不太合適了。這東西需要有一個正式的名字,大家經過短暫的討論,最後決定采用白泓羽的提議:構造體。
由地外智慧存在構造藍圖,由人類構造容器,最終形成的生物體。傳遞這套藍圖的一方也就順勢被命名為“構造者”。
細胞分裂到九十七個之後,停歇了三個小時,接著突然有了新變化:所有細胞開始同時分裂——而且是卵裂。
驟變打得所有人措手不及,大家已經認定這些構造體是“單細胞人造生命”,沒想到它居然還能卵裂發育,變成多細胞生命的模式。卵裂的速度快得驚人,不到十二個小時,已經分裂了十次,變成擁有上千細胞的大型胚胎結構。工作人員在慌亂中把這些細胞分裝到單獨的培養皿裏,給這些構造體足夠的生長空間。
這超乎尋常的變化在大家心中誘發了“異形降世”的恐懼,甚至開始準備防彈密封的高安全實驗室,但接下來的變化誰也沒有想到。
在十六次卵裂之後,胚胎消失了!
胚胎消失的時候,汪海成不在,白泓羽在場目睹了全過程。當時胚胎已經有兩厘米大,肉眼可見。雖然叫作胚胎,但細胞還沒有發生分化,看起來就是一個粉紅色的組織球。旁邊的工作人員還在爭論是不是應該用更接近海水密度的培養基取代瓊脂基——這讓胚胎的發育環境更接近“自然孕育”。這個爭論很玄學,因為地球生命起源於海洋,所有胚胎發育環境都會模擬近似海洋的包裹和浮力狀態,但誰也不知道“地外生命”的正常發育環境應該是什麽樣子。在這樣的背景下,本來是反對更換培養基的一方更占優勢,但支持的一方提出了周公夢蝶似的疑問:“你確定地球生命的誕生環境,不是構造者模擬他們的環境創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