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被一顆巨型小行星摧毀發生在2039年。從那時起,日曆上再無月的時間單位。這顆巨型小行星預計軌道和星球軌道本來並不相交,而是擦肩而過,近地點約500千米。但預計軌道是有偏差值的,這個偏差值,恰好給了星球被毀一個低概率風險。
要知道那顆小行星最寬處8.9千米,它的撞擊足以讓星球文明從蠻荒起點重來幾遍。針對這樣的低概率,但又是致命的風險,用不用給予反應,從來都是兩難,這叫低概率死亡反應,就像一個人拿著一個可裝1000發子彈的槍對著你的腦袋要扣動扳機,說裏麵隻有一顆子彈,給你造成的死亡危機感絕不是隻有千分之一這麽少。人們在麵對作為與不作為的兩難選擇時,作為,在有能力的情況下,永遠比不作為更有吸引力。當時的人們比之前任何時代都更傾向於作為,有高科技在手,就可以嚐試,不是嗎?
於是,信心爆棚的人類發射了數十顆核彈頭精準擊中這顆叫“越獄”的巨型小行星,在新聞中製造了令人震撼而振奮的宇宙奇觀。本來事情就這樣結束了,誰知“越獄”形成的一係列碎片中,最大的一枚最長處達2840米,我們後來將其命名為“囚徒”,衝向了星球。而月球此時正處於星球和囚徒之間,它擋住了這枚足以引起星球巨震的行星碎片。這是極低概率事件,但它的確發生了,碎片擊中了月球背麵。月球在後來幾個月的時間裏,以人類肉眼不可見的變化慢慢擴大、膨脹、分散,然後再靜靜地散開、拉長,最後形成一條光帶。這條由月球的碎片形成的銀色光帶,從此橫貫夜空,被稱為“月橋”,名字非常美麗!如今20年過去了,月橋因碎片逐漸墜入大氣,銀色已褪成灰白色。再過十幾年,月橋所有的碎片將被大氣吞噬殆盡,徹底消失。
這個天文事件所產生的後果可不是一個球體變成一條銀線這麽簡單,很多事情都在發生變化,星球和月球所共有的質心消失了,星球的自轉變得純粹,隨之而來的必然是潮汐規律和板塊受力的改變。新的潮汐圖表花了兩年時間才繪製完成,但板塊受力的改變顯然沒有那麽容易被計算並證實,所以沒有公布。還有一個明顯的地理變化,星球的自轉傾角由23.54度變成24.63度,多了那麽一點點。雖然科學家們聲稱這對地質和氣候的影響微不足道,人們仍把這稱為“大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