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杜家村的勘察並沒有發現什麽有用的線索,老太爺居住的類似祠堂的房屋已經倒塌,裏麵翻出來的不過幾件舊衣服,一些簡單的生活用具;而從陶家老爹和祝家人口中得知的信息,也並不比在杜家村現場看到的多多少,不過通過這些片段,總算可以連成一個基本框架。
千年之前,杜門的守護者便居住於此,經過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已經成為一個規模不小的村莊。他們心照不宣地守著這個古老的秘密,一代一代篩選著能夠進入動穴的老太爺——所謂的老太爺,是從孩童時期便選出來,跟著上一代的“老太爺”學習唱詩和儀式,一生不得出村,由村民出資供奉。但實際上,老太爺隻有在每次的祭祀幾天中才能受到重視,其他時候,卻被村民視為不祥,似乎因為有了老太爺的存在,杜家村隨時可能遭受厄運。杜門的實際主事者,卻是那個“提燈人”。在唱詩紀年的時代,提燈人便是村裏的“大祭司”,掌握著全村的生死大權,隻是經過漢唐盛世,中原地區經過千年的教化,這種古老的傳統權威漸漸被官府取代,提燈人隻有主持祭祀和社戲之職責,古老的杜家村也漸漸同其他村莊一般無二。
黃長青在村裏德高望重,為人和善,幾年前妻子去世之後一直未娶,作為提燈人也一直盡職盡責,卻沒想到會栽在胡鶯兒手裏,並由此透露了杜家村的秘密,導致杜門大開,全村人不得不背井離鄉。
而造成這件事暴露於世人麵前的“孩童中邪”一事,源於重選“老太爺”一事。原來的“老太爺”已經油燈將竭,此次社戲之後,隻怕不能堅持,按照杜家村的村訓,需要再次選擇一個七歲左右的孩童作為老太爺。好巧不巧,便選了祝家的孩子。可祝家對此女極為愛惜,心中萬分不舍,便自己造勢說孩子中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