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總章元年,秋。
長安城南,終南山脈乃是京畿附近的最高山,時值深秋,青白色的霧靄流竄在山間,映襯著掛了霜的紅楓,如遒勁的狼毫濡滿朱砂,潑墨宣紙上揮毫一筆,適逢夕陽西下,這大片暈染的楓林便與夕陽絕色融為一體,煞是好看。薄暮間隱隱透著汀淙環佩之音,似是回**著不遠處東西兩市的駝鈴,極度的鼎盛喧沸與寧謐潺湲在此處兩合為一,倒也毫不突兀。
晚風漸起,流嵐隨著山勢將塵世的悲歡離合從山頂上的觀星塔直吹落山穀,都歸至於穀崖下那方古樸的道觀之中,瞭望樓上的銅鈴在清風的吹拂下,發出悅耳的聲響,引得雀鳥駐聽,卻又驚擾,驀然摶飛直上層雲,不知何所蹤影。
此處名為觀星觀,雖是道觀,卻沒有終日打坐練功的道徒,隻有當朝秘閣局丞李淳風,以及幾名在此充當雜役的秘閣局生員候補。秘閣局這名字聽起來神秘,所做的卻不是什麽秘而不傳的勾當,而是掌管曆法演算,預測日月食等異常天文現象。
李淳風何許人也?便是那長安城裏人人樂道的曠世之才,相傳他九歲拜至元道長為師,十七歲成為秦王府記事參軍,二十五歲上書直陳當時通行的《戊寅元曆》中的十八條錯漏,被太宗拜為秘閣局前身太史局的將仕郎,而他此生最得意之事,莫過於與當世神算袁天罡合著了舉世聞名的《推 背 圖》。
傳說袁天罡將八卦術數演算之法傳授給了李淳風,李淳風如獲至寶,算著算著入了迷,竟算出唐以後兩千多年的國祚,直到袁天罡推著他的背道“天機不可再泄”,方才罷休。
眼下巨作已成,袁天罡駕鶴西去,時年六十六歲的李淳風乃當世唯一能解讀此書之人。
恢弘壯闊的落日緩緩沉下終南山去,自觀星觀轉過兩道坡嶺,就是弘文館別院的所在。十六年前,渭河發大水淹了長安城裏的弘文館,天皇李治下令在此處修築別院,用來修複在洪水中受損的書卷,這裏雖然比不上城中弘文館,位居皇城,是皇子與親貴督學之所,卻保存著大量重要文獻,有重兵把守,曠世傑作《推 背 圖》現下便藏於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