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二月柳條青,柳下陂堂取次行。杜吹香魚隊樂,草莎成罽馬蹄輕。小蠻多恨身今老,張緒少年春有情。得似東吳顧文學,風前雨後聽鶯聲。
——明·黃玠《柳塘春》
四月九日,農曆三月初五,宜出行、開市。
方四象站在拱宸橋上,身後車馬行人川流不息。右側是橋西直街,三官廟香火寥寥。沒錯,拱宸橋也有個叫三官廟,供奉道家天官地官水官。隻因橋東租界那邊還有個張大仙廟香火更旺,這邊就顯得冷冷清清。
拱宸橋始建於明崇禎四年,由商人夏木江倡建,於本朝幾經毀建。“宸”是指帝王居住之地,“拱”即拱手。本朝皇帝每次南巡必乘船沿大運河到杭州,拱宸橋橋身高聳,好似拱手相迎,因此得名。同治二年秋,左宗棠率湘軍及“常捷軍”進攻杭州,與太平軍在拱宸橋橋心堡壘血戰,拱宸橋受損嚴重差點倒塌,二十多年後才被修複。
已經修好的江墅鐵路就在橋東偏南些的地方。鐵軌從南邊過來,原本在拱宸站戛然而止。實際上,拱宸橋並不是滬杭鐵路杭州段的起點。真正的起點在艮山門。從艮山門出發一路向北到楓涇,與北邊過來的鐵軌相連。拱宸橋到艮山門這一段,則變成滬杭鐵路杭州段的一條直線,專門轉運運河上過來的貨物。
幾天前,徐策找到他,說他想得那個“一分為二”的辦法,居然真的奏效了——將總圖一分為二後,從楓涇鎮到海寧硤石鎮和從硤石鎮到杭州的兩條路線,看起來都是直的;而理由,僅僅是圖紙太大,必須分成兩份。
就是這麽個簡單到有點荒唐的辦法,讓新的滬杭鐵路方案得以通過。
看到徐策臉上洋溢著的歡喜,方四象是真心替他高興。一個人,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件事還能造福國家、造福鄉裏,才是最滿足的。徐策匆匆忙忙走了,接下來的兩三年,他都要在鐵路邊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