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小組的偵查遷移是在18日晚上悄無聲息進行的,征用的是一處紀檢委辦案基地,市招待所後院。那兒的保密堪比看守所,環境呢,又和會所不相上下,關鍵這裏還處在鬧市區,離鑫盛物流公司直線距離還不到兩公裏。一夜休整,終於有目標、有活兒幹的外勤們信心百倍地開始投入偵查任務了。
不過接下來,信心就又開始被打擊了。
10月20日,外勤拍下了四輛大貨往鑫盛物流卸貨,還和頭一次一樣,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裏,貨就分流到了幾十名分銷商手裏,開車的、雇車來拉的,甚至還有貨廂直接送到指定地點的。這種商業上常見的事對於警務分析而言,就成了海量信息了。
車號關聯戶口,得考慮可能不是戶主借的車;住址關聯戶籍資料,得考慮是不是租賃房屋。這些尚且罷了,最關鍵的是身份認定。陸虎和絡卿相忙碌了一夜才確定了一半,這一半經銷商有無業的,有教師群體,有當地的個體戶,有數個有前科的,甚至還有數位家屬居然是公務員。
百思不得其解的異象其實很簡單,到今天分析出來了:微商。
對,就是那種扒拉扒拉手機,發圖片,發價格,聊著聊著就能把東西賣出去的新型商業人才。
這個無門檻的模式有個很大優勢就是擴散快,最早發展不到六十人,三天後能監控到的,已經攀升到八十人之多。到23日,又監控到一撥出現的生麵孔,成功破百,關聯的微商已經到一百一十多人了。
10月24日,俞駿趕赴登陽,他帶來了局長辦公會議的決定:摸清人數、有的放矢、一個不漏。
這個命令讓主持登陽偵查的向小園傻眼了,羅列出來的參與人員名單把俞駿也看迷糊了。已經有一百多人了,外勤根本跟不過來。幾段辛苦追蹤拍下的記錄,結果都是歡天喜地地去快遞網點發貨。向小園通過技術手段查到了一部分收貨點,怎麽說呢?天南海北,涉及七八個省,也就是說,這些神通廣大的微商,把“金葉”產品,不知怎麽就在短時間賣到了這麽多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