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整整三十四前,唐高宗乾封元年,仲夏。
狄仁傑時年三十六歲,在河南道汴州判佐的任上恰滿十年。顯慶元年明經中第以後,他便被派放到這個位置,成了大唐一名從七品下的地方官。初涉宦海,這個起步不高不低,但是狄仁傑很滿意,作為一個意誌堅定、刻苦實幹而又野心勃勃的年輕人來說,能夠從地方的實際工作做起,積累經驗,培育耐心,都是個不錯的選擇。在汴州判司這個職位上,狄仁傑曆遷了司功、司戶、司法等各曹參軍的具體職務,最後在法曹參軍的位置上找到了最適合自己,最能發揮才能的一片天地。
仲夏之夜,暮色中總飄浮著夏堇和萱草清幽的香氣,坐在汴州刺史府的衙署中,狄仁傑習慣地翻看手中的案卷,回顧著白天所處理的全部公務。衙署中除了他已經空無一人,狄仁傑從來就是走得最晚的,倒不是為了刻意彰顯自己的勤勞公事,隻是慢慢培養起來的習慣,利用這段獨處的時光,來反省自身的行為,保持頭腦的冷靜。這也漸漸成了他每天忙碌之後最大的享受。
呼吸著夏夜清新的空氣,今天狄仁傑頭腦中反複盤旋著的,是昨天剛收到的恩師閻立本的來信。工部尚書閻立本是朝中重臣,太宗朝起就深得重用,本來是不可能和他這麽個地方小官吏扯上關係的。然世事難料,就在兩年多前,狄仁傑被本胥吏誣告,時仁河南道黜陟使的閻立本考察地方吏治來到汴州,便親自處理了這起舉報事件。閻立本可謂慧眼識珠,一番詳細深入的調查之後,不僅認定舉報之事是毫無根據的誣陷,還進一步查明狄仁傑吏治清純,才幹卓著,對他可謂是大加賞識,甚至盛讚其為‘海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狄仁傑因禍得福,從此與閻立本結下師生之誼。對於這樣的交往,狄仁傑處理得十分低調,他絕不希望因此而落下趨炎附勢的名聲,即使閻立本對他有特別的提拔和重用之舉,那也隻能緣於他自身的才幹和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