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概已經很少有人知道活戲本是什麽東西了。
現在的人有電影看、有電視節目看,除了個別的戲曲愛好者,很少有人會專門去戲院看戲了。但是在我小叔叔的那個年代,電影就隻有那麽幾部,電視節目就更少了,就連電視機也沒幾戶人家有。那個時候看戲是很大的一個娛樂活動。我小叔叔在縣劇團的時候,演出隊一年要演八百場戲,不僅是在縣城演,還要去周圍的鄉鎮農村演。尤其是到了演豐收戲的時節,是要一個一個村子演過去,而且一演就是八九天,這時候演的戲非但每天不能重樣,而且今年的戲跟去年的戲還不能重樣。但現成的台本是有限的,縣劇團固定的演出台本也就那麽四十來個,這一年到頭的八百場戲,哪怕就算隻有三分之一要不重樣,那就需要演員自己想辦法了。
於是就有了活戲本這個東西。
要知道那個時候,就算是縣劇團的演員,文化水平也不會太高。我小叔叔讀到了高中,在縣劇團的演出隊裏就已經是高材生了。所以讓演員自己從頭到尾編個台本出來,是不太現實的事。他們做的事,就是把現成的台本當中的一部分唱詞念白給拿出來,照著固定的曲牌韻腳去編新的詞,把一些當下時新的東西給放進去,而且為了保持新鮮感,還要不斷地換內容換唱詞,演員通常都是今天演完了琢磨明天唱什麽,所以活戲本這個東西,就有點像是演員的演出日記,一方麵是要記最近有什麽新鮮事,另一方麵就是把新鮮事給編成唱詞記下來,還有就是記下某段唱詞已經在哪裏用過了,提醒自己不要演重複了。除此之外,還要記些演員自己編的戲串子(放在哪裏都可以用的固定唱段,方便演員自己或搭戲的忘詞的時候救場用)。
我小叔叔留下來的這個硬皮抄,就是這麽一個活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