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後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引自《三國演義》第一回
花開千朵,各表一枝。先說南陽戰事。且說張曼成被殺之後,黃巾軍遂以趙弘為帥,以十多萬人占據宛城。皇甫嵩與朱雋軍繼續進擊汝南、陳國,追擊波才到陽翟,在西華大敗彭脫,官兵遂討平豫州。豫州黃巾敗軍逃到宛城,趙弘即堅守不出。朱雋遂揮師向南,與荊州刺史徐璆及南陽太守秦頡匯合一處,共計一萬八千兵圍攻宛城。
宛城牆高池深,趙弘又頗會用兵,朱雋圍城自六月炎夏至八月秋涼,不能攻克,官兵將領多有怨言,達於京師。於是十常侍趁機奏議征調朱雋回師問罪,幸而有司徒張溫上表說情,靈帝才未采納。朱雋死裏逃生,欲將功折罪,遂拚命急攻趙弘。又聽從部將獻計,使老弱之卒於城外誘敵。趙弘見官軍隊伍不整,於是率軍出城迎戰,追殺二十餘裏,掉入朱雋所設埋伏圈內,衝突不出,中計被殺。敗軍退入城內,公舉由韓忠為渠帥,代領闔城黃巾軍。
那韓忠本是一員悍將,死守孤城不降。朱雋因兵少不能強攻,便擴大防圍,建築陣壘,堆砌土山觀望城內。待將那城中守備看的明白,朱雋夜思一計,次日遂命眾軍打著自己的旗號鳴鼓佯攻西南,自己則親率五千精兵埋伏在東北。韓忠中計,將主力全部調往南門,北門便如同虛設。朱雋見計策得售,即從北門攻入城池,韓忠唯有退保內城。
放下皇甫嵩和朱雋不提,再表盧植。那盧植身長八尺二寸,聲如洪鍾,性格剛毅,常有匡扶社稷救濟世人之誌,能飲酒一石。盧植年少時拜大儒馬融為師,並引薦鄭玄為同門。盧植學成之後,返回家鄉涿縣教學,門下弟子眾多,有劉備、劉德然及公孫瓚最為出眾不凡。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揚州九江郡蠻族叛亂,朝廷認為盧植文武兼備,於是拜為九江郡太守。盧植到任後,很快便平定叛亂,功成辭官回鄉。其後廬江郡再次發生蠻族叛亂,朝廷因盧植在九江郡有恩威信義,於是再次拜其為廬江郡太守。一年後,盧植又被召回朝廷擔任議郎,與馬日磾、蔡邕、楊彪、韓說等人一起在東觀校勘儒學經典書籍,並參與續寫《東觀漢記》,朝廷拜為侍中、尚書。至今逢張角之亂,靈帝想起盧植文武兼備,又見大將軍何進極力薦舉,方下旨重新啟用,令帶兵征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