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的豬腳劉備同學,在盧植門下以學習為名,實際上卻招收了不少小弟,宛然如影視中的大俠一般,鋤強扶弱,扶危濟困。上了幾年學,劉備就回家了,白天繼續織席販履,晚上一身夜行衣,劫富濟貧。行俠仗義期間,劉備又結識了兩位英雄,視若兄弟,食則同桌,寢則同席。不用多說,大家猜出來了,這二人一個姓關名羽,字雲長;一個姓張名飛,字益德。沒錯,是益德,不是翼德。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hai四聲)人也。因為犯了事,亡命江湖,在涿郡的時候,與劉備情投意合,從此跟隨備哥輾轉南北。
張飛字益德,涿郡人,跟備哥是老鄉,年輕時候就和關羽一起跟著備哥混了,對備哥也是忠心耿耿。關羽比張飛大幾歲,張飛就把關羽也當做兄長一樣,整天羽哥,羽哥叫個不停。
劉備在鄉裏收攏了一大幫少年俠客,經常到處行俠仗義,每次遇到麻煩,關羽、張飛都是衝在最前麵,為備哥做先鋒官。
如果隻是行俠仗義,劫富濟貧,估計備哥這輩子也就這樣了,最多得個某某灣扛把子的稱號。偏偏這時候,機會來了,正所謂時勢造英雄。亂世來臨,英雄終於有了用武之地也。
話說這一天早上,劉備吃過早飯正在收拾扁擔,準備一會兒去街上賣草鞋呢。一邊收拾,一邊心裏還在嘀咕著,晚上去哪一家財主那裏行俠仗義。這時,突然聽見外麵有人大喊:“備哥,備哥,大喜呀!”劉備頭都不用抬,心裏已經知道是誰來了,除了張飛張益德還能有誰?畢竟曹雪芹先生在一千五百年後講過“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故事。隻是不明白這張飛能有啥喜事相告,莫非打聽到了哪家財主為富不仁?還是哪家少爺欺男霸女?這等到晚上,不得去好好地為民除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