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公孫瓚自得意滿之時,劉虞的部下從事鮮於輔等人,悄悄集結幽州兵力,準備一起報複公孫瓚,為劉虞報仇。
燕國閻柔,從小在烏丸、鮮卑做俘虜,後來得到胡人信賴,共同殺死護烏桓校尉邢舉,推舉閻柔為護烏桓校尉。鮮於輔、齊周、鮮於銀等人因為閻柔的名氣,推舉閻柔為烏桓司馬。
閻柔招攬胡人、漢人聯軍數萬人,與鮮於輔等幽州兵共同進攻公孫瓚麾下漁陽太守鄒丹。鄒丹不敵,麾下四千餘人被斬殺,包括鄒丹自己,也被臨陣斬殺。
劉虞在世時,對胡人、漢人都是實行安撫政策。烏桓峭王感念劉虞的恩德,率烏桓、鮮卑等族七千多騎兵與鮮於輔合兵一處,共同迎接劉虞的兒子劉和來主持大局。
恰巧,袁紹派大將麴義征討公孫瓚。幾方聯合,十萬大軍奔赴幽州。
公孫瓚聽說幾方聯合十萬大軍,也是心中驚詫。不過,他向來自負,且勇力過人,根本就沒把對手當回事。當下聚兵點將:“諸君,今日傳來消息,麴義、劉和等人率十萬大軍奔我幽州而來,請諸君共同努力,擊潰敵軍。”
一聽十萬大軍,底下“嗡”地一下炸開了。
公孫瓚看大家議論不休,立即大怒:“眾位難道是害怕了嗎?你們是騎不動馬了,還是提不起矛了?跟個娘們兒似的,嘰嘰喳喳。”
眾人聽公孫瓚這麽說,趕緊表態,將來犯之敵殺個片甲不留。
雙方軍隊在幽州、冀州邊界屯駐,展開拉鋸。終於在興平二年,讓麴義給抓住機會,在鮑丘將公孫瓚的主力部隊給圍住。由於公孫瓚的自負,結果大敗虧輸,一仗下來,光是被斬首的就有兩萬多人,這還不算受傷、走失、投降的。
公孫瓚退回易京,在周圍開展屯田,以解決軍糧開支。麴義率領聯軍圍困易京一年多,也沒攻下來。可是,軍糧漸漸不支,士卒饑餓困頓,麴義隻好暫時先退兵。公孫瓚趁機出城,打破麴義,將聯軍輜重全部俘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