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紹繼位之後,王敦再次舉兵攻打京師。
這時的王敦開始有病,王導不管王敦死沒死,率子弟們發哀,說王敦已死。
眾人聽聞,以為王敦死了,都有討伐錢鳳叛賊之誌。
晉明帝討伐王敦,便給王導調兵的節符,都督諸軍,領揚州刺史。
這一點,說明皇帝對王導是十足的信任。
後來,王敦之禍平息之後,王導進封始興郡公,邑三千戶,賜絹九千匹,進位太保,司徒如故,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讚拜不名。
司馬紹年輕有為,而王導又善於治國。他們倆個聯手的話,晉朝會很快走向興盛。
可惜,司馬紹二十七歲,隻做了三年皇帝就死了。
他死前,遺詔王導和庾亮,共輔幼主,是為晉成帝。
這個庾亮是司馬紹的皇後庾文君的哥哥,也就是國舅了。
司馬紹這樣的安排,要是庾亮和王導是同一路人,那就沒什麽,要是不同一路人,內亂就此而起。
事實上,庾亮和王導果然不是同一路人。他一上台,就開始排擠王導。
王導麵對庾亮的排擠,他完全可以用實力反擊,但是,他沒有,他采取了忍讓的策略,避讓庾亮,也避免的朝廷的內鬥。
這個做法是正確的,因為,隻有這樣做,國家才會有凝聚力,外敵就不能乘亂而入。
不過,王導也不是什麽都忍讓,在大是大非,國家大決策上,不能做的,他寸步不讓。
庾亮想著讓自己權力更大,於是,要征曆陽內史蘇峻入朝,任命為司馬。實際上,就是要剝奪他手上的權力。
王導趕緊勸阻了,說:“蘇峻奸詐多疑,必定不肯奉詔前來。山川原野中,可以躲藏毒蟲猛獸,蘇峻在外,還不至於馬上發難,應暫時包容不驚動他為好!”
庾亮哪裏聽他的?隻想著擁有絕對大權,當下執意要征蘇峻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