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東臨說道:“儒家不是宗教,不存在心理認同的問題,因此才不會和皇權爭奪民眾的認同感;沒有組織機構,也不會形成一個和皇權平行的又一個權力中心。而且儒家的祖先崇拜、敬鬼神而遠之;克已複禮,注重個人品德的修養;注重教育和家庭、重視集體、紀律、勤勞、節儉,注重今生的奮鬥,不寄希望於來世,這些都塑造了華夏人的性格。”
韋東臨喝了一口茶說:“儒家不但不是宗教,反而與宗教是天敵。是此消彼漲,你死我亡的關係。”
孫承宗聽了後,深以為然:“華夏曆朝曆代對宗教總體上都保持著警惕。華夏曆史上比較大的滅佛事件有四次,被稱為‘三武一宗’滅佛事件,根本原因還是教權通過心理認同與中央政府爭奪民心,通過向教徒斂財而危及到了中央政府的財權。民心和財權的流失,可是要削弱中央政府的權力啊。”
韋東臨說道:“是啊。很多國家都選擇了宗教作為一國的意識形態,這是這個世界多數國家的選擇的道路。而華夏選擇了一個學說,也就是儒家學說作為一國的意識形態,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而選擇這條道路的人就是漢武帝。”
孫承宗讚同道:“漢武帝之前的領導人實際上信奉道家學說,還好沒有選擇道教或者道家學說作為一國的意識形態。按韋公子的說法,道家認為這個世界是個王八蛋,我不陪你玩了,我自己找個地方過自己的日子算了;和儒家的以天下為已任,完全相反。而且道家的理想是小國寡民。如果漢武帝選擇了道家或道教,現在的華夏還存不存在就難說囉。”
韋東臨說道:“漢武帝對外開放的氣度、了解外麵世界的意願也是後世的很多王朝望塵莫及。漢武帝派出張騫出使,了解了外麵的世界,才有了後來的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