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多名新軍開始操練,登州城內的百姓每日都能聽見軍營傳出來陣陣戰鼓聲,引得不少好事之人圍觀。
李從燕將操練新軍之事交給司兵參軍徐暉,並命司馬李魏統籌相關事務。空出手來,李從燕開始處理一些煩心事。
如今登州刺史府的武庫已經被搬空,裏麵儲存地兵甲已經全部運到新軍軍營,但還是有不小地缺口。登州武備鬆弛,已經幾年沒有大規模打造兵備,這是李從燕沒有料到的。
經過清點,新軍至少還需要三千多領各式甲胄,一千多把橫刀,弓弩、箭矢地缺口更多,其餘零零散散地裝備也是缺了不少。
但是眼下城內兵仗工坊地產量卻很少,工匠逃亡嚴重,幾乎到了停工的地步。再加上刺史府資金短缺,想要在短時間內將兵甲的空缺補上,並不是很現實。
李從燕隻好退而求其次,先讓司馬李魏搜集各式刀具,先湊合用,實在不行就用木刀、木槍暫替。至於甲胄則是暫時放棄了,先緊著將領和勇武士兵使用。
一連幾天,李從燕都在府中謀劃思索,想要在短時間內增加刺史府的財富,光靠賦稅是不可能的。
如今登州各地的百姓本就貧苦,流亡嚴重,土地高度集中在世家豪強手中,一年下來也收不上來幾個錢,增加稅收也完全是飲鴆止渴,所以李從燕便將目光放在了“實業”上。
書房內,李從燕在紙上寫著,將自己認為可行的賺錢方法一一列舉,思索許久最終在玻璃、海鹽、煉鋼三個詞上畫了圈。
“先從這三個產業入手!”
眼下自己是登州刺史,手中也有了一支幾千人的隊伍,名義上還有皇子這個身份,就算掌握著玻璃、海鹽這樣惹人眼紅的財富,短時間內也不怕有人伸手搶奪。
打定主意,李從燕便開始著手安排,利用一個晚上的時間,先畫出了玻璃工坊和海鹽工坊的修建草圖,而後又回憶起這兩項技術的相關知識,畢竟這些知識在後世已經是爛大街了,隨便上網都能搜出一大堆,李從燕也早就知道七七八八,剩下的工藝細節空缺,靠那些工匠完全可以自行“填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