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州城北二十裏。
李從燕站在一處土坡上,入眼便是一片占地頗廣的建築,一圈大約三米高的圍牆環繞四周,將這片建築嚴密地包圍了起來,隻有一南一北兩處大門可供進出。
在這片建築北麵不遠處,便是綿延十數裏地沿海灘塗,已經有大批民夫在那邊挖掘方坑。
李從燕憑高望去,隻見一大一小兩個方坑為一組,大坑約有十平米左右,小坑則有三、四平米,這樣的坑組共有三千四百多組,占地足足七、八百畝,幾乎將整片灘塗挖成了“魚鱗狀”。
這些方坑便是用來曬鹽地“鹽田”,大者叫做蒸發池,小地叫做結晶池,專門用來晾曬海水、析出海鹽結晶。
在華夏,海鹽自古便有。最原始地製取方法是"煎煮"法,用盤為煎,用鍋為煮,史稱"煮海為鹽"。而後經過華夏先民的不斷實踐改進,逐漸由直接用海水煎煮,改為淋鹵煎煮。用煎煮法製取海鹽不但產量低,而且質量差。
李從燕決定用進行海水曬鹽的辦法賺錢之後,便想到了後世明代的海水灘曬製鹽法。
此法原本是明代無棣碣石山附近的鹽民所創,據明代學者宋應星撰著的《天工開物*作鹹第五》記載:"海豐有引海水直接入池曬成者,凝結之時,掃食不加人力。與解鹽同。但成鹽時日,與不借南風則大異。"
說白了,就是一種從海水中提取食鹽的方法,俗稱“鹽田法”。這種曬鹽法需要在大片平坦的海邊灘塗構建鹽田。鹽田一般分成兩部分,也就是蒸發池和結晶池。先將海水引入蒸發池,經日曬蒸發水分到一定程度時,再倒入結晶池,繼續日曬,海水就會成為食鹽的飽和溶液,繼續日曬下去就會逐漸析出食鹽來。這時得到的晶體就是常見的粗鹽。
而後隻需要將這些粗鹽運到海鹽工坊內進行細加工,就可以得到數量可觀的細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