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日後,李從燕一行人馬來到登州城東。
此時城東的破敗土地廟已經被夷為平地,取得代之的是一大片整齊劃一地建築,一圈高高地圍牆環繞四周。這裏便是剛剛建好的琉璃工坊。
李任和李偲升早已經等候在琉璃工坊大門口,二人拜見完畢,便簇擁著李從燕策馬進入工坊。隻見大門已經被一隊新軍將士牢牢把守住,眾將士見到李從燕肅穆而立,整齊施禮。
“令尊高義,能讓李主事前來相助,我心甚慰!”
李偲升連稱不敢當,叉手說道:“此事對我李家也頗有裨益,再者能夠為李刺史效力,也是我李家地榮幸。”
“哈哈!”李從燕大笑幾聲,策馬前行。
在李任和李偲升地引領下,李從燕先後查看了琉璃工坊地原料間、篩選間、清理間、燒製琉璃的高爐等等,各道工序以及設備都是按照李從燕的要求修建的,此時民間本就有燒製琉璃的工匠,雖然人數不多,但是技術上並沒有什麽難度。
此時經過大唐三百年的發展與沉澱,不管是建築技術還是手工業技術,在華夏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更何況燒製琉璃的技術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存在了,現在李從燕隻不過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優化改進了一下,自然不存在什麽技術瓶頸。
其實燒製琉璃關鍵得具備三個條件:
一個是得有合適的耐火材料,最好是達到煉鋼級別的耐火磚,現在登州城內的兵仗所內就有相關人才,所以這個條件已經具備了。
第二個條件,就是得用純度很高的石英砂作為燒製琉璃的主要原料,這個條件在此時的登州難度有些高,就隻能對一般石英砂進行精選,粉粹和煆燒。
第三個條件,就是在煆燒的過程中加入氧化鉛,華夏古代的琉璃產業基本隻產琉璃,原因就是沒掌握到氧化鉛的作用。氧化鉛在此時還叫鉛黃,並不是稀罕物,很容易就能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