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楊承應。
明朝雖然和朝|鮮是宗藩關係,但對朝|鮮在有些方麵是大加限製,比如一些用兵的書籍和重要物資。
這就滋生了走私貿易。
就像明廷和草原民族的互市貿易,會有人用低於互市的價格賣給草原民族鐵鍋、茶葉等一樣。
屬於利潤很高的行為。
楊承應就是要敲打這些人,從他們的牙縫摳出一些物資,為自己訓練明軍奠定物質基礎。
很快,就有士兵從幾艘船上搜到火器、鐵等大量違禁品。
看到這些物品被來曆不明的士兵搜出來,囂張慣了的船主開始緊張起來。
“你……你們想把我們怎麽樣?”
船主看到楊承應臉上冷酷的表情,緊張的問道。
“我說過,隻要答應我的這個條件就放行。”
楊承應笑著拍了拍手。
這一舉動,嚇壞了船主,以為楊承應要殺他,身軀一震。
然而,他想錯了。
一個文士捧著文房四寶走上船來,雖然其貌不揚,但眉宇間一股子傲氣。
這位文士正是寧完我。
“記載下來。”
楊承應對寧完我道:“把這些物品記錄清楚,如果他不肯,我們就笑納。”
“等……等一下。”船主趕緊道,“我答應你們的要求。”
“可以。記錄下來,某某走私糧食四百石。”
楊承應直接定了目標。
船主都快哭了,載大量的糧食,就意味著不能載貨,回去之後要被主人罵死。
似乎料到他的難處,楊承應“貼心”的說道:“你主人問起,你就告訴他,如果他還想繼續做官就老實一點。否則,我要人有人,要證據有證據。”
“明……明白了。”船主點了點頭。
用這樣的手段,楊承應對來往船隻都登船檢查,從朝|鮮回來的船隻就收銀子,去的船隻就要求帶回糧食。
所有船隻都造冊登記,相當於影視劇裏的“百官行述”,讓那些朝廷大員不敢吭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