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大樹,無論其枝葉多麽繁茂,長到離地麵多高的地方,維係其生長的仍然是地下的根係,終了,還是要葉落歸根,回歸故土。人和樹一樣,無論離開家鄉有多遠,無論是平凡人生,還是大富大貴,也終是脫離不了故土的影子,那裏的山水、那裏的食物、那裏的風俗、那裏的人情、那裏的一切,都如同烙印一樣永遠深深地刻在異鄉人的心底,時日再長,也不曾減少。
陽城縣,位於趙地,西接趙地省城中原府,南北各與中城、新城二縣相鄰,東臨鳳山山係,向東跨過鳳山,便是北省,從此再向東北七百裏處,即帝國之京城,因陽城戰略地位重要,又被稱為北省西門戶。曆史上陽城向為兵家所爭,一遇戰亂,便生兵火,當今朝廷常年派軍隊在此駐紮,省城的中原衛即在陽城縣設有千戶所,並建有關城,關城多坐東向西,作為北省防禦的屏障,這些都是當地鄉民所共知的,但這隻是政治軍事的需要,在太平年代,與鄉民百姓日常生活無關,真正和平時生活有關的,是陽城的這一方土地。
陽城的土地,從表麵看,與中原別處土地並無兩樣,當地鄉民世代以土地種植為生,墾荒種地,一年下來,遇到好的年景,可有些許餘糧,遇到幹旱之年,則連填飽肚子亦為難事,從陽城千餘年的曆史來看,因氣候原因,荒年竟占了一多半,因此實在算不得水草肥美、土壤豐腴之地。
但是,老天是公平的,在這看似普通平常的土地之下,卻賜予了極其豐富的寶藏,這種寶藏,在趙地其他地方亦有分布,當地鄉民於數百年前,便懂得如何開采利用這些寶藏,用來生火取暖。這種寶藏,當地鄉民稱之為——石炭。
石炭的源頭來自於植物,千百萬年以來,植物的枝葉和根莖,在地麵上堆積而成一層極厚的黑色腐殖質,由於地殼運動不斷埋入地下,長期與空氣隔絕,並在高溫高壓下,經過一係列複雜的變化,形成了黑色可燃化石。整個趙地,包括陽城,因為在億萬年演變過程中,極其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才獲得了九州大地所獨有的石炭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