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陽城,鍾家實在算不上起眼。
陽城的百姓都知道,在陽城縣衙當差的老爺們,都集中居住在縣城中部靠近縣衙的地方,那裏酒肆店鋪林立,人來人往,是縣城最熱鬧繁華的地段,是為縣城的中心,從這裏向西有一條主路,一直通往陽城西門,出了西門,再向西二百多裏,便是省城,城西這一帶,因與省城交通便利,往來客商不少,客棧也就較多,此一帶居住了不少買賣人,在陽城也算是僅次於城中心的富庶之地。
而從縣城中心往東還有一條主路,一直通往陽城東門,出了東門,再向東幾十裏,便是鳳山,過了鳳山,便是北省,因大山阻隔,東門外這一帶的幾個村,交通不便,十分閉塞,此地居住的人多,且盡是耕種的鄉民,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生活貧苦,甚至有時遇到災年,會出現食不果腹的情況,此一帶是為陽城的貧民窟,破敗、衰落的景象日複一日、年複一年,讓人看不到任何希望,鍾家便是這其中的一員。
鍾家從祖上開始居住於東門外的上水村,已有不少代了,俗語說,窮不過三代,鍾家卻是個特例,祖祖輩輩延續至今,一直過著麵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除了看天吃飯,沒有其他任何生計。這麽多代以來,鍾家既未出過一個富商,更沒有一人讀書中舉、考取功名,甚至連是否出過陽城,都無從考證,因為鍾家從未有人提及陽城以外的任何事情,對於他們來說,就是在這個狹小的空間,簡單重複著相同的日子,說到底,就隻是活著而已。
要想活著,其實也並非易事,鍾家雖然有舊房一間,薄田二畝,但一年耕種下來,交了田賦,去除口糧,幾無結餘,遇到災年,往往還得四處借糧,才能度過難關,過得如此之難,有諸多的原因,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鍾家的人口結構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