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的時光,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他們生活在大人的悉心關懷之下,吃穿不愁,他們不懂得、也不需要去懂得大人的愁苦,他們眼裏看到的、心中念想的,多是簡單與快樂,當然,這本身也符合一個人生長的心理規律,畢竟,孩子那麽幼小,又能承擔些什麽呢。
然而,鍾氏兄弟的童年卻完全不同,雖然他們也有爹娘,也有家,但是他們的爹娘隻是貧苦的農民,為了填飽肚子,不得不將絕大多數的時間、絕大部分的體力都用在田裏,拚著命與老天借一口穀米,而他們的家,四壁空空,破敗簡陋,除了最基本的家用,幾乎一無所有,下大雨的時候,屋內到處滴水,刮北風的時候,屋內冰凍徹骨,但就是在這樣的人家裏,鍾氏兄弟卻頑強地生存者。
生存,對於兄弟倆,已是恩賜。東門外這一帶的鄉民人家,每年都會有孩子像鍾家老大那樣饑病而死,或者被遺棄,甚至被販賣,鍾氏夫婦雖然沒有保住鍾家老大,但是對老二老三,他們也算是盡力照看,他們不想鍾家老大夭折的悲劇再次上演,畢竟老大的夭折,也是與家中的貧寒分不開的,隻要貧窮不改,這種風險就一直存在。
自從有了鍾氏兄弟、尤其是生了鍾三之後,鍾氏夫婦便開始更加賣力地耕種、也更加注重節約,牛氏對一切糧米用度都精打細算,每天吃多少、吃粥還是吃饃、吃玉米麵饃還是吃高粱麵饃,鍾氏夫婦和兩個孩子分別吃多少,無一不精細安排,不敢出絲毫差錯,不過即便如此,有時候還是揭不開鍋,這時候,隻能向周邊鄉親借糧以度過難關。
這樣好不容易地拉扯著兩兄弟長大了,鍾二到十歲時,鍾氏夫婦開始帶著他去田裏幹活,鍾三就隻能一人看家,鍾氏夫婦走時,會將半塊或者一塊饃放在灶上,算是鍾三的吃食,起初鍾三獨自在家,鍾氏夫婦總是不放心,但是到了後來,看到一切安好,也就逐漸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