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拿過密折,認真的看了起來。
他越看越驚訝,驛站改革這件事,以朱元璋的眼光來看,簡直有些出乎意料。
大明為了能夠更好的管理各地,驛站的數量是比較多的,也的確給朝廷財政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但包括朱元璋在內,滿朝文武也都沒有想到還有改革驛站這一說。
“官驛?民驛?”
朱元璋反複念叨了幾次,頓時眼前一亮,情不自禁的喊了一聲好。
這確實是個相當不錯的法子。
他繼續往下看去,心中卻是悚然一驚。
如此征收商稅,標兒和十三他們是怎麽想的?不怕引起天下非議嗎?
他將整份密折仔仔細細的看了一遍,然後用手按壓著額頭,開始思索起來。
“商稅,嗬嗬,標兒,你們這是給咱出了道大難題呐。”
朱元璋心裏很清楚,別看他似乎對商貿之事不太精通,但有一點他是非常明白的。
商人們都很有錢!非常有錢!
這個道理,當年他在整治那個江南首富沈萬三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了。
大明的國策是他親手定下的,尊崇士人、重農抑商。
士、農、工、商!
商人的地位,在大明朝是最低的。
因為在朱元璋看來,商人都是些唯利是圖之輩,眼中隻有金錢,特別容易為富不仁、欺壓百姓,所以他親自定下了這一國策。
但是大明發展也離不開商人,所以商稅定的很低,是固定的三十稅一。
因此,朱元璋很明白,大明的這些商人們都是些大富翁,盡管地位不高,但朝堂上一些官員身後,或多或少都有些大商人們的影子。
眼下十三提出了這樣一個辦法,標兒也覺得很不錯,這讓朱元璋心中不免有些踟躕。
商人有錢,地位也很低,如果按照這個辦法來開收商稅的話,確實可以得到一筆不小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