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月海電台

後記

我是屬於小地方的人,這種心理認同直到我大學畢業後才有所改變。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麵對身邊的人,我會感到有些不自信。不論是同事,還是同行,他們大多都有高學曆,有留洋背景,他們仿佛自打出生就生活在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環境中,浸潤著另一套思想體係。

我出生於一個小縣城,那裏有著開了十幾年的米線店,永遠不會變寬的街道。在我年幼時,坐出租車是一件無比奢侈甚至毫無必要的事情,因為走路去哪裏都不會超過二十分鍾。而且,小縣城沒有田園牧歌的安寧和浪漫,反而充滿了生猛和不安全感,孩子間的霸淩和欺壓無比常見。萬幸,我出生在一個不錯的家庭裏,大人們把我保護得很好,可正因如此,世界也就更加狹窄。

之後,我去了臨近的小城讀高中,又去了不算遠的一個小縣城裏讀大學(七月老師《群星》開篇裏提及的江口小鎮就在我所讀大學的不遠處)。總之,都是那種靠雙腳就足以走遍全城的小地方,天地不那麽開闊,日子也相對平淡。

可是,我從小就跟我爺爺生活在一起。他年輕的時候從軍,走過許多的山山水水。或許,幼崽都要從長輩的故事和人生裏,獲得模仿素材,以完善自我的人格。在我心裏,爺爺就是英雄般的存在,前往更加廣闊的世界,則是生命的必經之旅。

那種前往更大世界的願望,隱隱在我心中紮下了根。

後來,大四的時候,我來到成都工作實習。這是我第一次,絕對意義上,來到一個大城市獨自生活。我發現最讓我無法適應的,不是物價,不是工資,不是人與人的相處方式,而是都市自帶的空間距離。從小被我們俗稱為“11路”的雙腿已經失去了作用,去哪裏都需要借助交通工具。

那一刻我意識到,出租車僅僅隻是奢侈,並非毫無必要了。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