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破案現場:一線刑警偵查實錄

疑案的訴說

光陰流轉,一晃十多年過去了。

當年參與辦案的民警,有的調離刑偵崗位,有的退休。響水縣公安局的局長換了幾任,但是每一任都把此案列為重點攻堅任務,盯住不放。縣局刑警大隊的物證保管室搬了好幾次家,“2004·12·28”案件的幾大箱物證一直標誌清晰,完好無損。每次破案會戰,市、縣刑偵部門都要組織人員回頭看,痕跡物證檢驗一有新技術,刑事技術部門首先想著試一試。

2012年,DNA檢驗一係列新方法剛剛出來,專案組就把現場的木方凳、衣服等物證再次送到公安部第二研究所檢驗。2017年,群眾反映一個被排查對象案發後行為反常,處處小心翼翼,專案組立即組織核查。2018年7月,連雲港市灌雲縣公安局剛剛引進一種新的DNA提取試劑,檢出效果好,專案組又將當年現場的重要檢材送檢……然而,都是無功而返。

形形色色的刑事案件,既有它的普遍性,也有被種種假象掩蓋住的特殊性。如何從它的普遍性中,捕捉到深藏的特殊性,不僅僅要憑刑警們的經驗和智慧,還要依靠先進科技手段的支撐。因為案件的偵破,講究的是證據,如果能獲取有價值的線索,再循線偵查,分析出其中的邏輯關係,形成證據鏈條,案子也就破了。

可是,查緝殺人元凶的證據在哪兒呢?

這一切似乎預示著,“2004·12·28”案件的偵破,在等待著一個轉機。

“我搞了三十多年刑偵,這起殺人案一直是我心中解不開的結,成為我從警生涯中抹不去的陰影。每次路過當年的現場,總會在那裏停留一會兒。”時任響水縣公安局刑警大隊副大隊長的高培才說。他已經擔任了縣局副局長,當年的滿頭烏發如今已經花白。

每當他參與此案研究會辦,總會五味雜陳,百感交集:“這是我們刑警欠下的一筆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