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的夜晚,空氣中還夾帶著絲絲寒意。江蘇省鹽城市區西郊一個千年古鎮的街頭流光溢彩,一群大媽在文化廣場上踩著歡快的步點,盡情地跳著健身舞。廣場邊矗立著一塊醒目的宣傳牌:黨政主導,全民參與,堅決打贏涉羥外流犯罪整治攻堅戰!
李冬看著宣傳牌上的禁毒標語,心裏沉甸甸的。
“羥”(qiǎng),是鹽酸羥亞胺的簡稱。鹽酸羥亞胺是“鄰酮”“溴素”等化學品的合成物,其合法用途是作為醫藥的中間體,生產合成麻醉藥品。2000年年初,這種化工產品被國際製販毒集團開發,成為製造毒品“K粉”的重要原料。
這個易製毒化學合成物,就像一個魔影,一直在李冬的眼前飄**,揮之不去。作為鹽城市公安局禁毒支隊的支隊長,他感到肩上的壓力極大。
在這個古鎮上,曾經有過一家具備鹽酸羥亞胺生產經營資質的小型化工企業,幾個化工技師帶出了本地一些懂得鹽酸羥亞胺生產工藝的“廚子”。
鹽城警方在禁毒鬥爭中,發現有部分鹽酸羥亞胺流入非法渠道被用於製造毒品,便主動向省和國家禁毒委員會報告,提請將鹽酸羥亞胺及其製造前體“鄰酮”予以列管。2008年8月,國家將鹽酸羥亞胺列為第一類易製毒化學品,為管製、打擊確立了法律依據。隨後,鹽城警方果斷出手,依法予以打擊,抓獲了一批涉羥犯罪人員,同時持續加大對鹽酸羥亞胺的管控力度。自此,鹽城再沒有鹽酸羥亞胺的生產設備和原料,這種化工產品在本地得到了有效控製。
但是,隨著“K粉”作為新型毒品占據“市場”,在暴利**之下,鹽酸羥亞胺的需求量增大,而生產鹽酸羥亞胺有一定的工藝要求,本地的“廚子”就被一些製毒犯罪團夥聘請到外地的秘密窩點,參與生產鹽酸羥亞胺的違法犯罪活動。“鹽城廚子”一度成為鹽酸羥亞胺犯罪的特征,引起了國家禁毒委和公安部領導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