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西南邊陲是盤古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奔騰不息的瀾滄江,被譽為東南亞第一長河。它就像盤古手持開山斧在崇山峻嶺中鑿出的一條壕溝。清澈甘冽的江水,從青海省的唐古拉山北麓開始,直瀉而下,流經西藏和雲南兩地,抵達我國的西南邊陲後,歇了個腳,又打著旋兒穿越熱帶叢林,流過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和越南五國,最終匯入中國南海。滔滔不絕的瀾滄江水,哺育了這塊土地上同祖同源、血脈相連的漢、壯、傣、佤、彝、白、苗、拉祜、布朗、傈僳等各民族兄弟。瀾滄江水流出中國國境後,成為老撾和緬甸兩國的界河,當地人稱這段河流為“湄公河”。
湄公河流域,兩岸高山對峙,叢林密布,地勢十分險峻,而且河穀窄狹坡陡,形成了大片的交通死角。湄公河流域的“金三角”地區,其核心區域是緬甸、老撾、泰國三國交界的一塊“三不管”地帶。這裏交通閉塞,山多峰險,多民族聚集,經濟相對落後。曆史上,西方殖民者將罌粟帶到這一地區種植,用鴉片控製被征服者的靈魂。新中國成立初期,潰逃過來的國民黨軍殘部為了生存,強化了毒品貿易;隨後國際販毒集團滲入這一區域,利用地方割據勢力,用武裝庇護,大規模產毒、護毒,讓“金三角”貼上了“世界三大毒源地之一”的標簽。
1996年1月,盤踞在“金三角”的最大製販毒勢力坤沙集團被打散後,其手下的人又形成若幹個製販毒集團,深藏在與中國相鄰的熱帶叢林中。這裏山水相連,叢林相通,雞犬相聞,“毒驢”(境外運毒的偷渡者)一步就能跨到中國境內,使雲南邊境的禁毒鬥爭形勢日益嚴峻。
自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政府通過技術援助、農業支援等形式,主動幫助“金三角”地區開展毒品原植物替代種植,同時大力發展旅遊業和邊境貿易,使這裏的毒情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毒品海洛因的產量呈逐年下降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