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破案現場:一線刑警偵查實錄

波譎雲詭的熱帶叢林

海拔2000米的大山,平均坡度30°~40°,地形北陡南緩、坡陡林密,其間藤蔓交錯、草棘叢生。大山的南邊有一條崎嶇不平、不到3米寬的山路,繞著西側山坡穿過一片茂密的橡膠林,彎彎曲曲地伸向北坡的半山腰。

時常出沒的蛇蛭,到處飛舞的蚊蟲,令人毛骨悚然的怪聲,土牢裏傳出的慘叫以及半夜零星的槍聲,使這片熱帶叢林被罩上了一層原始、神秘又令人恐懼的麵紗,讓從未涉足過這裏的人不寒而栗,驚恐之感不可言狀。

這裏是“金三角”西側B區密林中的一座山頭。它北麵的陡坡下是一條靜靜的界河,對岸就是中國雲南邊境的小山村——司甸村。

劉義嶺花錢打通B區地方上的各個關節,用了將近半年的時間,在這座山上建造了一個鄰酮、鹽酸羥亞胺一體化生產窩點。

位於半山腰的這個窩點,與中國邊境直線距離大約500米,站在中國一側,可以隱約看到對麵山坡上那座藍色的鋼瓦複合板廠房。

他選擇這個地方建生產廠房頗費了一番心思。

這個地區,各方武裝割據勢力為了搶奪礦產資源,經常爆發戰火;地方治安機構和私人武裝力量之間,時時擦槍走火;有錢人豢養的家兵也會尋釁滋事、襲擾客商。然而,越是亂的地方也就越安全。劉義嶺把工廠建在緊挨著中國邊境的山上,一方麵可以躲避中國警方的打擊;另一方麵就是一旦發生戰火、紛爭等情況,能迅速撤下山,逃到中國境內。

他在邊境橡膠隊的阿昌身上花了不少錢,生產所需的設備和原料由阿昌負責運過國境線,動力電也是請阿昌從中國境內的橡膠林中直接架設電線,輸送到對麵的廠裏。

劉義嶺自以為躲在這個夾縫地帶就可以進退自如,投產後就會順利生產出製毒“半成品”(鹽酸羥亞胺)。但是不知道什麽原因,設備安裝好後,潘士兵先後安排了幾個“廚子”過來,連前道產品“油”(鄰酮)都沒有弄出來,接連出了幾鍋廢料,大把的錢扔到了水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