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婚後三天,皇帝降下諭旨。
韓殿臣以平叛有功,擢戶部尚書,加太子少保,開府儀同三司。
這升官的速度簡直就是坐在了火箭上,一下子從正五品飛到從一品,再往前走一步就是位列三台。
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皇帝司馬景平抱恙不朝,命太子監國,司徒、太尉、太子詹事、太子少保四人輔政。
太子本人縱酒行散,沒有辦事能力,皇帝此舉其實就是把權力外托了出來,讓這幾人自己在朝堂裏撕。
正經議論的話,四人中還是韓殿臣實力最弱,但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皇家的利益。
於是,韓殿臣第一次在權力中樞裏,露出了他的爪牙。
“諸位大人,自永嘉之亂後,民間隱逸之風盛行,士人多隱居山林,不願出仕。”
“今天下已定,朝廷百廢待興,我於基層操持農莊之事時,常常感到力不從心,缺乏賢才輔佐。如此小事尚且缺少人手,更遑論,如今三公之位的禦史大夫與三孤之位的太子少傅也都懸而未決,所以,依我看,應當廣開賢路,招納有誌之士為國效力。”
韓殿臣站在百官之首,款款說道。
作為一個裁判,韓殿臣第一刀就指向了利益分配的核心點——官員選拔上。
司徒王符出列問道:“殿臣,你是舉秀才入的朝廷,不知你對人才選拔有何高見?難道說,你認為當今有奸佞當朝,阻塞賢路了不成嗎?”
王符不得不出來詢問,因為直麵這一刀的,就是他王符。
選拔官員,這是作為司徒的核心工作,天底下不論是孝廉還是秀才,想要入朝為官,哪怕是一方郡守,也得是先過司徒王符這一關。
這裏麵蘊含著一個巨大的利益,那就是久居司徒之位的王氏對基層權力的掌控力,比皇帝要強得多。
譬如說三國時期的袁紹,他們袁氏就是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及天下,所以諸侯反董之時,袁紹袁術能夠一呼百應,群起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