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書寫方式確實不錯,不過,這些符號又是什麽?”朱元璋指著上麵的標點問道。
古代早時候是沒有標點符號,人們要斷句隻能憑語感來“破讀”。
以此也是出現了不少問題。
比如說著名的斷句‘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就這一個句子,便能拆解出九種不同的意思。
當然,這‘下雨天留客天’的主人翁‘徐文長’現在還沒有出身。
《先生合約》之中便說:
有一個富翁,生性吝嗇。有一次,他聘請一個教書先生,講明膳食很微薄。
縣裏一個書生嫌惡其為富不仁,便去應聘。
當時,這位書生一口應允,但借說口說無憑,要求立一張憑據,那個富翁滿口答應。
書生就寫了一張合約:“每天膳食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看著這張合約,細讀一次:“每天膳食,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就欣然在合約上簽了字。
哪知吃第一頓飯時,書生就大叫起來:“怎麽盡是青菜,沒有魚肉呢?我們不是約定每餐要有肉食的嗎?”講完後,對著富翁將合約讀了一次。
“每天膳食: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富翁當然不依,兩人鬧到了官府。
結果,縣令卻是判書生勝述,富翁沒法隻能依照合約而行。
而韓愈也在《師說》之中說道——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這也體現了夫子的重要性。
古代私塾老師教授剛入學的學生時,會用朱筆幫其斷句。
學生斷句水平提高後,不需要斷句就可以通篇讀懂全文。這種“離經辨誌”其實就是最早的句讀。“語絕為句,語頓為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