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陛下,新寶鈔發行必須回收舊的寶鈔,這能避免市麵上出現偽造寶鈔。”
“這個咱可以答應你,此事就由寶鈔提舉司與戶部一同負責。”朱元璋爽快答應下來。
“另外便是寶鈔保證金一事,若是不解決,寶鈔還是會貶值的。”陸淵說道。
“咱可沒錢!萬靈散賺的那些,全部都投入了扶桑和西南的戰事之中,沒錢還怎麽打仗?”朱元璋像是生怕陸淵搶走他的錢糧,連忙說道。
“陛下,保證金並不一定是用金銀。其他價值堅挺,能為多數人所接受的東西也是可以的,比如說鹽。”陸淵說道。
“不可,若是用鹽作為保證金,那些商人又怎麽會去運銷鹽引,這樣一來,邊軍不是無糧可用了。”朱元璋頓時不同意了。
鹽引是宋代以後曆代政府發給鹽商的食鹽運銷許可憑證。源於鹽鈔法。
宋慶曆八年,兵部員外郎範祥變通鹽法,由折中法的交實物改為交錢買鹽鈔,商人憑鹽鈔購鹽運銷,官則用所得之錢收購糧草。
而到了明朝,由於邊關缺糧,執行“開中法——鹽引代幣”
明代鼓勵商人輸運糧食到邊塞換取鹽引,給予販鹽專利的製度。又稱開中。開中之製係沿襲宋、元製度,但明代多於邊地開中,以吸引商人運糧到邊防,充實邊境軍糧儲備。
按明代的“綱鹽製”,持有鹽引的商人按地區分為10個綱,每綱鹽引為20萬引,每引折鹽300斤。未入綱者,無權經營鹽業。
這些鹽引都被大商賈和世家控製,而這些世家大族,光靠鹽引便可以每年賺取七八百萬兩。
可見鹽引的一本萬利。
“陛下製定開中法乃是為了充實邊境軍糧儲備,但那些商人逐利,因為長途運輸糧食的耗費巨大,便在各邊雇傭勞動力開墾田地,生產糧食,就地入倉換取鹽引,便於更多地獲利。”陸淵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