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老兵口述抗戰史(全3冊)

死亡之山

惠通橋暫保無恙,而緬甸戰場依舊槍林彈雨,殺聲震天。

中國遠征軍在前無去路、後無援兵的極端不利的境況中,想要殺出一條血路,回到國內。誰都明白,祖國在這一刻,意味著什麽,那就是漂泊遊子的家,那就是折翅鳥兒的窠,那就是安全和溫暖,那就是幸福和歸宿。

家在遙遠的北麵,在緬北野人山的那一邊。

目前我們所能知道的遠征軍撤退路線一共有五條。當時十萬遠征軍被占據優勢的日軍分割包圍,天上是日軍飛機晝夜轟炸,地上是日軍摩托、汽車循跡追蹤,十萬人分成了五路,覓路而走。

這五條撤退路線是這樣的:

第一條是第5軍軍部和新22師,走的是穿越緬北野人山這條最為艱險的道路。

第二條是新編38師,穿越英帕爾平原,進入印度。

第三條是滇緬公路,200師和在臘戍阻擊日軍的新28師、29師從這裏撤回國內。他們中,也有一部分進入過野人山。

第四條是新編96師,走的是緬甸葡萄到雲南福貢這條路線,他們也走過了一部分野人山。葡萄,是緬甸最北部的一個小鎮,距離中緬邊境100公裏左右。

第五條是第6軍,走的是景棟路線。景棟是緬甸東部最邊遠的一座城鎮,居住著大大小小幾十個部落,隸屬於緬甸的撣邦。從景棟向東,就是老撾,從景棟向東北,則是中國雲南景洪。

我先寫寫經過緬北野人山回國的第一條道路。

緬北野人山,一寫下這五個字,我就渾身顫抖。我實在不願意遙想幾十年前發生在這裏的無比慘烈的一幕幕,然而我又不能不麵對,隻要寫到遠征軍,就不能不寫到緬北野人山。

緬北野人山,位於緬甸最北部,東西為橫斷山脈,無法攀越,而緬北野人山以北,就是白雪皚皚的喜馬拉雅山。緬北野人山名字的由來,據說是明代軍人在這裏看到野人,而命名為野人山。這個名稱就一直叫到了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