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多麵曾國藩

自序

曾國藩所處的時代,中華民族麵臨著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具有遠見卓識的清朝官吏,開始學習歐美,製造輪船、槍炮,開采礦山,鋪設鐵路、電報線路,建設鋼鐵廠、紡織廠。中國就此開啟了近代化的大門。

其實,曾國藩所推動的改革,遠遠不止我們所熟知的洋務運動。諸如革新吏治、改革鹽政、漕折(將漕糧折算成銀兩上交,就是漕折)征收改革等等普通曆史愛好者不太熟悉的領域,也是曾國藩改革的重點。他所推動的這場改革運動,對於我們今天有著許多的借鑒之處。我總結了一下,主要是下麵五個方麵。

第一,如何處理好改革開放與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之間的關係。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學習歐美最早的實踐者之一,但他並不是一個崇洋媚外的人,他非常注重維護中國的權益。

在借師助剿這一問題上,他堅決反對列強深入長江鎮壓太平天國。在阿思本艦隊一事上,他堅決主張解散這一中國完全不能控製的艦隊。他不主張向列強購買大量洋槍,用以鎮壓太平軍,他告訴弟弟曾國荃,勇氣比武器更重要。

他所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完全不用洋匠,隻用中國人。他參與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雖然在李鴻章的管理下,聘請了不少洋匠,但曾國藩始終強調要以中國人為主。這是曾國藩和李鴻章的重大區別。李鴻章不太信任中國人的技術能力,喜歡用洋人。

曾國藩更強調獨立自主,李鴻章更強調改革開放。兩者各有利弊。按照曾國藩的模式,中國近代化的速度將會很慢。中國工匠即便能做出東西來,也遠遠落後於時代,意義不大。按照李鴻章的模式,中國近代化的速度將會很快,但是中國會因此失去更多的利權,中國工匠也很難在這場近代化運動中學到真正有用的技術。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