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多麵曾國藩

第十三章 容閎歸曾:改革號角再吹響

1863年深秋的某一天,曾國藩剛剛會見完幕僚,親兵就遞上來一個名帖。曾國藩略微看過後,命親兵將那人領進來。

來者名叫容閎,是廣東香山人。1835年,當時年僅七歲的容閎跟隨父親來到澳門,就讀於教會學校,接受新式教育。1847年前往美國留學,後就讀於耶魯學院,也就是今天的耶魯大學,1854年畢業並獲得文學學士學位,成為中國第一個獲得國外學位的人。

容閎身在異國他鄉,卻心係著祖國。他有著一個長遠的夢想,那就是通過改良中國的教育、政治,從而改變舊中國貧窮落後的局麵,建成一個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新中國。從耶魯大學畢業後,他很快回到了國內,準備實施他的改良計劃。

然而,中國的現實情況卻遠不是容閎想象中的那麽簡單。懷揣著遠大夢想的他,在現實生活中到處碰壁。經過長期的摸索,容閎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他的夢想要想實現,必須先找一個有權有勢能夠掌控中國未來命運的人作為靠山。隻要能夠影響這個人,那就能影響中國的未來。

容閎首先想到的這個人,是總理太平天國朝政的幹王洪仁玕。容閎與洪仁玕是老朋友,1856年他們在香港相識,並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容閎認為,與腐朽沒落的清政府比起來,新興的太平天國更加具有朝氣,或許能夠主宰中國的未來。隻要洪仁玕支持他的想法,對太平天國進行一番徹底的改造,他的夙願就能實現。

容閎前往江寧,見到了洪仁玕,並向他提出七條建議,其中包括用科學的製度來組織軍隊、創辦軍事學校、組建公民政府、組建銀行係統、創建不同等級的教育係統、創辦工業學校係統等等。

容閎的這些建議並沒有被洪仁玕提上實施的議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容閎的這些建議脫離了太平天國的實際情況。比如組建公民政府這一條,就完全不具備可行性。洪秀全就是一個大獨裁者,他不可能接受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等普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