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進入1864年底。此時,太平軍的主力已經被湘淮軍消滅,幼天王也已經被俘殺。太平天國已經不可能對清朝形成巨大威脅了。然而,慈禧太後、曾國藩等滿清權貴還沒來得及彈冠相慶,北方的撚軍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掃中原大地,掀起了新一輪的革命**。
撚軍的迅猛發展是從棗陽會師開始的。1864年11月25日,撚軍與太平軍餘部在湖北棗陽會師,揭開了撚軍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
棗陽會師後,撚軍形成了新的領導集體,其成員主要有賴文光、張宗禹、任化邦三人。賴文光之前是陳玉成的部將,是後期撚軍中太平軍餘部勢力的代表人物,擅長謀劃。張宗禹之前就是撚軍首領,以治軍嚴酷著稱,既擅長作戰,也擅長謀劃。任化邦之前也是撚軍首領,以善戰著稱。新的領導集體的形成,對於撚軍的團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與此同時,撚軍開始“易步為騎”,騎兵成了撚軍的主要兵種。這使得撚軍的機動作戰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在武器裝備方麵,由於太平軍餘部的加入,撚軍得到了不少洋槍,作戰能力大大增強。在戰術方麵,撚軍也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後期撚軍主要采取大規模流動作戰,在高速運動中消滅敵人。
棗陽會師為撚軍後來的勝利發展奠定了基礎,但也為撚軍的最終失敗埋下了伏筆。在這次會師中,撚軍並沒有提出克服流寇主義、建立根據地等重大問題。
棗陽會師後,撚軍決定集中兵力解決一直尾追著他們的僧格林沁所部清軍。為了達到殲敵目的,從1865年1月一直到5月,撚軍在中原大地縱橫馳騁,到處襲擾,以達到調動並拖垮僧格林沁所部清軍的目的。
僧格林沁這個人,性格孤傲,有勇無謀。他沒有看出撚軍的詭計,一直率部跟在撚軍的屁股後麵跑,結果人困馬乏,戰鬥力銳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