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多麵曾國藩

第十五章 官進民退:曾國藩與兩淮鹽政改革

自九洑洲被太平軍占領後,淮鹽經長江運往長江中遊的通道被阻斷。後來,苗沛霖稱雄淮北,淮鹽經由陸路運往湖北的通道也被阻斷。淮鹽幾乎無法運往它原本的引地湖北、湖南、江西等省,這些省的食鹽市場逐漸被川鹽、粵鹽等占據。

淮鹽很難運出去,即便冒險運出去也很難銷售。一方麵,食鹽市場已經被物美價廉的川鹽、粵鹽等占據,淮鹽的需求量已經不大。另一方麵,湘軍到處設立厘卡,在繳納重稅之後淮鹽的價格肯定不低,在物美價廉的川鹽、粵鹽等麵前,毫無競爭力可言。淮鹽常年滯銷,兩江的財稅收入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中國人不敢運,洋人可不怕。他們的船隻可以自由通過太平軍重兵駐守的九洑洲,太平軍不敢惹他們。他們從不向沿途的湘軍厘卡繳納厘金。這樣一來,他們銷售的鹽價格很低,銷路比較旺盛。他們的這一做法,明顯違背了他們國家與清政府簽訂的相關條約中的相關規定。

中國的鹽商看到洋人運鹽發了大財,便和洋人商量,借用他們的船隻運鹽。洋人貪圖重利,自然願意充當這些商人的保護傘。於是,這些中國鹽商從鹽場引進淮鹽,裝上洋船,堂而皇之地通過九洑洲,運往上遊。他們仗著洋人的權勢,從不向湘軍設立的厘卡繳納厘金,因此鹽的銷售價格也很低,銷路也比較旺盛。

1860年曾國藩就任兩江總督後,便著手整頓鹽務,但當時長江江麵仍有很長一段被太平軍控製,很多的工作無法開展。1861年湘軍攻克安慶,第二年又攻克金柱關,逐漸控製了除九洑洲以外的長江航道。曾國藩開始查禁洋人運鹽以及中國鹽商借用洋人船隻運鹽。

曾國藩的這一行為,自然遭到了洋商的拚命抵製。雙方矛盾衝突加劇,甚至差點引起外交糾紛。

1861年湘軍攻克安慶後不久,有一艘洋商船隻因為沒有繳納厘金,被湘軍扣押。船上的兩名洋人百般狡辯,還要求麵見曾國藩。曾國藩接見了他們,對他們說:“我已經行文總理衙門,相信總理衙門會召集各國公使商討,拿出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來的。如果總理衙門說你們無須繳納厘金,那麽即便你們現在繳納了厘金,將來我們也是要退還的。如果總理衙門說你們必須繳納厘金,那麽即便我現在將你們放了,你們以後也得如數繳納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