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代理商為自己開拓市場,皮貨有程維霖這個大商承接,楊易不用為銷售發愁。但是,盤子大了,人員多了,更多的問題浮出水麵,楊易的頭更疼了。
養殖場擴建,要引水渠。但如何開挖,既經濟又實惠,就必須測量地勢落差,選出開挖方數最少的經濟方案。畢竟開挖溝渠需要人力物力比較多,而不是盲目亂挖一通,費時費力。豬圈擴建,如何設計能更有效率?皮革作坊的流水線如何設計增加產能?養殖場規模龐大,各項收支的數據也越來越大,需要更加繁複的賬務處理,即使蕭懿都做不好,等等,無數的問題湧現出來。這些其實並不複雜,楊易也並不是追求盡善盡美,隻要稍微動點腦筋就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這些,楊易自己就可以做到,然而,事事都要自己去做,那自己這個老板的意義何在?一個做牛做馬的老板,不是楊易所追求的,他而是希望自己有什麽想法和理念,下麵有人才能幫助自己實現。而不是自己事必躬親。
古代,無論管理一個國家,還是家族產業,更多的是靠人治。領導人精明能幹,那麽國家、家族就興旺發達。反之則必然衰落。楊易希望自己的企業就是一部機器,有沒有自己都能茁壯成長,而不是將自己累死在裏麵。然而,看著自己手下的員工,除了屈指可數的幾個讀書人,幾乎全部是目不識丁的軍戶子弟。雖然,開辦了識字班,但也僅限於認識幾個字而已。
楊易自己穿越而來,有著後世先進的各種經驗,但是要將自己的理念實施、貫徹下去,就需要下屬能理解和運用。然而,認識幾個字就能算好賬嗎?就能設計溝渠和流水線嗎?不能,遠遠不能。最討人嫌的是,這幫讀書人讀的是四書五經,幾個字的論語能給你解說三天三夜。偶爾有幾個粗通數學的讀書人,都能到衙門做師爺了。